首页 理论教育 书案与讲台之间的参悟

书案与讲台之间的参悟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买鸿德先生已有30多年了。作为他的同仁,书案与讲台之间的一点参悟,使我对鸿德先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执著充满敬意。前不久,鸿德先生带着一摞书稿到家中造访,嘱我抽空写一篇心得感言作为序文。鸿德先生的诗简洁明快,清丽练达。由此,我很感佩鸿德先生的艺术功力。多读作品,多钻研问题,才是进步的起点,我为鸿德先生写出的好文章深感欣慰。

书案与讲台之间的参悟

马自祥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作家

认识买鸿德先生已有30多年了。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穿着整洁,举止稳重,说话总是和声细语,彬彬有礼。听许多人说他课讲得好,字正腔圆,一字一板,侃侃而谈,且广征博引,富有感染力。若按嬉称中讲授文科的师道风范:“一表人才,一口官话(即普通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的参照标准衡量,他是完全够格的。所以,在学生当中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亦不足为怪。

一个大学文科教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解惑,需用一种准确的感觉,去努力开掘文学的意蕴,应该张扬具有磁引力的语言舒缓流畅,或者奔流急湍地涌动在笔端凝成文字,娓娓动听地讲解必引起写意涌动于心,“讲”和“写”二者浑然一体的结合,这样的文章,自然就会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作为他的同仁,书案与讲台之间的一点参悟,使我对鸿德先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执著充满敬意。

鸿德先生内修极好,且多才多艺,在课堂之外,尤以篆刻见长于艺坛。我平时业余也喜欢涂鸦两笔文人字画,心有灵犀,鸿德先生赠我几方亲手刻篆的精美石印,予我以砚边聊慰给一份照应和润色,为此,我时常念叨他。前不久,鸿德先生带着一摞书稿到家中造访,嘱我抽空写一篇心得感言作为序文。这使我得一机会,对他想结集出版的诸多诗歌文章先睹为快。“园丁辛苦一生乐”,而今回味他往昔桃李芬芳的讲坛生涯,可谓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鸿德先生的诗简洁明快,清丽练达。他在捕捉诗的意境中十分善于挖掘自己身边的韵情雅意。艺术需要丰富,在俯拾即得的浅吟低叹中,是不能排除平常那些所遇到的琐事细屑及素雅芬芳的花花草草,鸿德先生写它,又不局限于自身小情趣的把玩和雕琢,而是尽力从中开掘一些令人深思的生活真谛,怀着平常之心,观察平常之事,发掘不寻常之意义,是谓于平凡中见不凡。比如他写的《赏牡丹》中的诗句:“雍容娇媚更香艳,博得众口不绝夸,我观牡丹别滋味,贫贱人看富贵花。”道中了他“杏坛风雨几十秋”、“不辞憔悴育英才”、“一袭青衫安悠悠”、“垂老黄牛蹄尚奋”的人民教师自甘清贫“献丹忱”的胸襟。

读他的《文论阐述》,我觉得结构完美,逻辑性强,一环套一环,未见任何粗疏大意。特别是文字表达精炼、确切,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有许多独到新颖的见解,且没有裁制偏于宏博,使衣大于体,郎匡臃肿不堪之感。比如他的《晚唐社会的一面镜子》《晚唐诗人聂夷中及其诗歌》《于濆及其诗歌》《〈诗经〉中咏物诗及其传统特色》《古代咏物诗浅说》《古代哲理诗的几个特点》《古代谜体诗浅说》《陶渊明的美学观及其艺术风格》《爱情该是三角形》等篇什,细细读来,实在是古诗词学领域“治学之道”的精要概括。它的基本精神便在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应当说是做学问的基础。我想,鸿德先生在讲授这方面的课程,自然积累和有意识的积累都做得比较细,比较好,而且创见益多,善于继承前人和当代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由此,我很感佩鸿德先生的艺术功力。其实这里并没有太多的奥秘,资料和学问是岁月和精力换来的。鸿德先生治学严谨细致,不怕艰苦,持之以恒,书看得多,资料积累就多,广博的蓄积,自然会选择研究题目,发现新的角度。这样的《文论阐述》,它的理论思维,辨证分析,才能进入深层次的考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知器。”多读作品,多钻研问题,才是进步的起点,我为鸿德先生写出的好文章深感欣慰。

文学,是鸿德先生一生追求的河流。他的创作,书写着多样的人生。而讲授文学又是他看家的本事,有味诗书苦后甜,大学的三尺讲台和平生所挚爱的文学经典,确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扇窗户,神交古人而思接八荒,登山得玉,入水获珠,手捧文学经典去寻觅生命中最美的邂逅。想写好文章,务要选读熟读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当他乘文学经典之舟浮于学海时,便欣喜地发现“经典”是不系之舟,能让他遍赏无边的文学风景;同时,“经典”又是不沉之舟,它不惧怕渊深海阔,也能够躲避明礁暗堡,抵挡惊涛骇浪,让你在思想的苇丛中,尽心倾听山水清音。在文学苦旅的求索中,鸿德先生提着一只俯拾即得的篮子,走过人生四季的回廊,横笛弄秋月,长歌吟松风,不知疲倦继续踏出深深浅浅的脚印……而后作为心得讲述出来,以巧妙的情感倾注和合度的剪裁繁冗,引导读者领略古人经典之作的真谛妙意。所以,他的《短文杂说》,让人感到有魅力有见解,成为智慧的箴言,催人咀嚼与思考。

鸿德先生在文中有一段话说得很精辟:“艺术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各类艺术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亦有各自的要求和难度,由长而短,由繁而简,由多而少,由博而约,由定法而无法,是一种艺术攀援的高境界。各类艺术的机理是相通的,这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特别是治学求艺的启迪。我们在治学求艺的路上,还要扎扎实实地下工夫,长期学养,长期浸润,长期历练,有着千锤百炼的苦功,才能求得艺术上的升华,才能达到短、简、约的境界。”

我深信,鸿德先生这些治学的睿语珍言,是完全来自他长期躬行不辍的学术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