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雪兰的家庭日记

郑雪兰的家庭日记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金彩老人2日晚首次向记者透露,在三楼住了26个月。1998年,在常青敬老院任出纳的郑雪兰身体十分虚弱,医生说她的妇科病十分严重。现在逸夫小学念五年级的郑卓蕾,13岁,是郑雪兰的小女儿。为了生活,郑雪兰答应了对方。获悉郑雪兰要离开常青敬老院,院里能下床的老人都出来了,默默地排成长队,像往日做操一样。郑雪兰闹不明白。一晃,郑雪兰在敬老爱老护老这条道上已走了14年。近日,郑雪兰又进京拿回了“全国学雷锋

郑雪兰的家庭日记

全国学雷锋百名先进个人郑雪兰系列报道上篇

两位老人心中的郑雪兰

郑雪兰,这个名字已经很响很响了。采访她,记者先没有直接去找她本人,而是先去了她的常青敬老院,与院内的老人圆桌边黄昏里灯光中进行了一场对话。

百年后,用我的骨灰换束鲜花送给雪兰

满头银丝的陈国清老人,现年82岁,退休小学教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她患有帕金森氏综合征,坐在那儿,全身都在颤抖。颤抖的声音,颤抖的手势,在与记者对话时,陈老每挤出一个字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小齐,见到你,我就好像见到了知己。我们这儿的老人有的痴呆有的精神失常,更多的是没文化,我无法与他们沟通。今天,我要对你讲的是,我们雪兰……”说这话时,陈老师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讲台上,神情是那样的专注,思想是那样的集中。

陈老师激动地回忆起她的老毛病心脏病每次突发,郑雪兰是怎样照顾她的情景。她的心脏病突发每次都在深夜或凌晨,郑雪兰获知后每次都是夫妻两人护送她到市立医院,然后独自一人坐在一旁陪伴,担心关切的眼神盯着陈老师的点滴滴完最后一滴才敢合一下眼。最近的一次就在不久前,陈老住了四天医院,郑雪兰夫妇俩硬是陪了三天三晚,最后一天郑雪兰夫妇实在是支持不住了才打电话给陈老师的子女。

陈老师说,雪兰照顾她可谓无微不至,其余的好话她不想多讲,这次雪兰能去北京出席“全国百名学雷锋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买东西谢雪兰,她老是拒绝。人是有感情的,有情感要表达,不表达是很难受的。我已立好遗嘱给我的孩子,我百年后,用我的骨灰换束鲜花,送给雪兰……”说着,陈老师感激的泪又湿眼眶。

若没见到记者,我将对天表白对雪兰的情怀

73岁的郑金彩老人,是常青敬老院中最想见记者的老人之一,她说她有好多关于雪兰的话要对记者说。当面对记者,她激动得不知从何说起。

稍稍平静后,郑金彩老人向记者简述了自己的身世:7岁没娘,在苦水中泡大,后来含辛茹苦把3个儿子4个女儿拉扯大了,自己也老了。儿媳嫌弃她,一气之下,郑金彩老人把自己简单的行李搬离了家,在街上雇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她告诉司机,她要去敬老院,司机认为哪家敬老院好就把她送去哪里。就这样,郑金彩来到了常青敬老院。

郑金彩老人2日晚首次向记者透露,在三楼住了26个月。如今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她,说到郑雪兰的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只想这个雪兰能做她的女儿就好了。在听到雪兰将去北京开会的消息后,她高兴得几天几夜都没睡着。雪兰走的那天,她依然像往常一样伫立在常青敬老院三楼走廊,看着雪兰启程。

郑金彩说,能在常青敬老院过上这么美满的生活,是她在家里从未想到的。若无记者前来,她将站在敬老院三楼对天表白,她对雪兰的感激。

(见2003年3月5日《上饶晚报》头版)

全国学雷锋百名先进个人郑雪兰系列报道中篇

郑雪兰的家庭日记

郑雪兰一家四口人,每个人都有一本记录自己喜怒哀乐的日记。这是郑雪兰一家七彩生活的真实写照。

丈夫:被“骗”乌骨鸡

1998年,在常青敬老院任出纳的郑雪兰身体十分虚弱,医生说她的妇科病十分严重。医生对其丈夫郑乃林说:“假如你真对你妻子好,就想法弄只三年以上的泰和乌骨鸡给她吃,这种鸡乌皮、乌骨、乌肉,下的蛋是米褐色的,很有营养。”正好,郑乃林家养了一只这样的鸡,得知能补爱妻身子,火速把鸡杀了,并从医院买来好人参,放入鸡肚子里,文火慢烹。

鸡烹到很烂很烂的时候,郑乃林才把火灭了,然后小心地把鸡端到妻的面前。郑雪兰看到烹得稀烂的乌骨鸡,向爱人投去感激的目光,然后把鸡盖好,边起身边说有事要去敬老院,鸡带到敬老院去吃。

敬老院里有个黄兰花老人,体虚多病,郑雪兰认为她更需要这只放了人参的泰和乌骨鸡补补身子。“黄阿婆,我丈夫给你炖了一只鸡,你吃吧。”郑雪兰把乌骨鸡送给了黄兰花。

黄兰花老人品着乌骨鸡,也在品着一种幸福。好吃的东西,黄老不想一下把它吃完,决定把另一半留着明天再吃,看着烂鸡闻着香味也是一种享受。她请郑雪兰转告她对其丈夫的衷心感谢,并说郑乃林真好,她死后假如在天有灵的话一定好好保佑他。

扛着大锄头来到地里才发现忘了带小锄头的郑乃林,欲返回家去取,又发现自己的一套钥匙被锁在了家里,便径直奔敬老院,在黄兰花老人的房间里找到了郑雪兰。黄兰花吃了一半的泰和乌鸡,盖都没有盖上。

女儿:受委屈时,好“恨”妈妈

现在逸夫小学念五年级的郑卓蕾,13岁,是郑雪兰的小女儿。说到妈妈,她有爱也有恨。郑卓蕾说,从学前班到现在的五年级,妈妈就是在她进学前班的时候带她报过一次名,其余的时候都是她一人来往。那次带她去报名的时候,妈妈对她说:“我带你走一次,以后的路要你自己去走。”

如今,卓蕾入学已8年了,妈妈从来没有出席过一次家长会,很多同学都以为她爸妈离婚了。卓蕾在逸夫小学五年级哪个班,雪兰都不知道。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郑卓蕾在校有时被同学欺负,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老是说要忍让。小卓蕾说,就是妈妈的忍让,让她受苦,她很“恨”妈妈。

最近一次,小卓蕾又被人打了,捂着肚子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还以为她是撒谎,不予理睬,后来疼得更厉害了,郑雪兰用手一摸,胃部隆起一个包块,立即送医院急诊。医生说这是被打伤的结果。

医生告诉郑雪兰,13岁的卓蕾身高、体重、营养都不达标。

医生批评郑雪兰,应该对女儿多一点点关心。

(见2003年3月6日《上饶晚报》头版)

全国学雷锋百名先进个人郑雪兰系列报道下篇

感恩生活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个人,话永远是那句话,无论走到哪里,郑雪兰都会重复一句话:感恩生活。感恩生活这本厚厚的大书给了她一个温馨的家,让她离不开“大家”,有说不完的感谢话。

一个女强人的背后,有个温馨的家

夫妻二人,一双儿女围成一个小小的家。夫唱妻和,儿女听话是她家的主旋律。

2000年,乡里精简人员,她的丈夫也回家了。郑雪兰对丈夫说:我们小孩要上学,家里也需要一个人。再说,我还没下岗,不必难过,只要我们勤奋,面包会有的。一番话,说得丈夫心里舒坦多了。

两人约定,敬老院的工作郑雪兰坚持做好,家里的事丈夫分管。

“雪兰,你真的要走吗?要走,你带我们一起走……”

丈夫下岗没有任何收入,儿女上学开支不小,四口之家靠郑雪兰一人的微薄工资度日,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

想过去外面吗?郑雪兰说想过。采访中,记者获知,郑雪兰有过几次可去沿海城市的机会,且都是对方主动找上门要调她的。浙江有家大型敬老院要调她,给她地位也给高薪。为了生活,郑雪兰答应了对方。那天,行李都已经搬到大门口了,突然发生的一幕却让郑雪兰迈不动离开常青敬老院的脚步。

获悉郑雪兰要离开常青敬老院,院里能下床的老人都出来了,默默地排成长队,像往日做操一样。是送她还是留她?郑雪兰闹不明白。当郑雪兰提起行李真要走时,老人们开口了:“雪兰,你真的要走吗?要走,你带我们一起走……”

提起的行李落地了。

郑雪兰的牙关咬紧了,决定再也不离开常青敬老院这个“大家”了。

前进路上,老是看到有道鞭影,在向她挥来

一晃,郑雪兰在敬老爱老护老这条道上已走了14年。14年来,常青敬老院及郑雪兰本人相继获得“上饶市文明单位”“省级先进单位”“上饶地区学雷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被评选为“上饶市十大杰出青年”“上饶市劳动模范”“上饶市文明服务明星”,连续四年荣膺市“优秀党员”,市“五好文明家庭”,省、市“敬老院先进院长”,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近日,郑雪兰又进京拿回了“全国学雷锋百名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郑雪兰说,每一个荣誉的取得都应该感谢大家感谢社会,每一个荣誉对她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她像一头牛,前进路上,老是看到有道鞭影,在向她挥来。

(见2003年3月7日《上饶晚报》头版)

(她曾是一头拓荒牛,曾辛勤地耕耘在上饶那片土地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播出过她的感人事迹。知道她于2008年9月8日便已离开人世,我感到很突然。她曾留给我的名片,我一直好好地保存着,我不想也不会用方框把她的名字框住。她永远活在我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