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架桥通“明天”
买书难,卖书难,这个看起来很好解决的问题数年来却在图书发行王国形成了一个似乎根本无法逾越的天堑。发行王国的“文官武将”们对此一筹莫展。有人还为此吟唱出一曲曲词韵哀怨的“永叹调”。然而,陆明天却如一匹无畏的骏马,从风景秀丽的青山绿水间冲出,他一踏入图书发行之路,就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这道天堑。
若问陆明天旗开得胜的绝技,他会微微一笑:说起来话长,我们服务部最先是作为语委的创收部门开办的,目的只有两个:创收和安排待业青年。
1988年3月,服务部经理陆明天从广西师大来到南宁,仅用了两个月筹备时间,借款20万元便上马了。由于这个服务部背靠广西民族出版社,它的主要业务是向全国发行本版书(广西民族社出版),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行外版书(广西以外出版社出版的书)。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这个服务部已从原来仅仅是为语委创收的附属单位一跃成为南宁市的发行大户。销售额在原有的200万元的基础上,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已发展到今年的500万。
500万对一个只有三年历史的服务部来说是惊人的,可是又有谁算得出在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凝聚了创业者多少艰辛?但经理陆明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是那样轻松而坦然:“我们并没有什么高招,只不过是看准了一个矛盾——出版社的书卖不出去,而读者又买不到书。我们的经营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在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架好这座桥,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独特有效的措施。
第一,真正当事业来干,而不完全以赚钱为经营目的。该服务部一反以往图书发行界畅销书猛要,滞销书不进的发行模式,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对畅销与不畅销的书,均有计划订进,服务部所属书店一般最少都保持四百至五百个书种。这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个体书摊及端着铁饭碗不关心销售额的国营书店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二,要求书店业务员文化素质要高。公司招进的业务员几乎是清一色的本科大学生,且都是读书发烧友,熟悉市场行情,故进货对路,且有计划性。这又是订书随意性较大的国营书店无法比拟的。
第三,在各书店建立书刊发行情况信息系统,将每天的发行情况以填表的方式上报服务部经理。这样可以使经理随时了解掌握市场行情,及时发现畅销书种,快速作出订书计划。
第四,想尽一切办法,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他们从街上的烟摊得到启示,十分用心经营好书店门前的广告牌,使没有时间逛书店的读者也能顺路了解书店有什么书种。另外,他们除了在读者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合理的销售网点外,还设立了一辆流动售书车。三年来一直坚持到大专院校、部队、厂矿企业流动售书,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第五,手段灵活。在批发方面,他们除与全国发行业务网密切关系,以加快发行速度,还在广西率先实行退货制度。这一措施为个体书摊解除了“高层次书刊批发回来卖不出去怎么办”的后顾之忧。大大调动了订书积极性,对活跃南宁文化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六,组织社会活动,调动读书热情,带动书刊发行。自88年以来,他们先后组织了“桂林书市”、“星期天书市”以及有奖销售等多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读书热情,从而将书刊发行量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他们在搞轰轰烈烈的大活动时,亦不忘将历来不受出版界重视的图书邮购工作做好。由于他们服务周到,通过邮购售出的高文化层次书刊几乎可以与一般畅销书持衡。
过硬的经营手段推动了企业的发展。目前,这个当初不名分文,靠借款起家的公司正在着手建造二千多平方米的办公住宅楼。其气势和雄心之大可想而知。那么在陆明天经理及服务部全体员工心中已经描绘好的辉煌明天——建立一个以“我”为中心的批发公司,经营向全国批发广西公开发行的图书业务之远景能否成为现实?还请广大读书发烧友们耐心地拭目以待。
《广西广播电视报》1991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