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谐的缺憾——小议《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当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尚处于播出前的宣传阶段,心中便充盈了一份令人兴奋的期盼。期盼着一睹有着“中国女辛德勒”之誉的女主人公的芳容,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与其一同重历二战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感受其过人的胆识和超越了民族情感与政治倾向的,善良公正的伟大人格力量。可当电视剧一集集地看下来,心中原有的那份兴奋与期盼竟在其柔美舒缓的抒情风格吹拂下化作了几许不吐不快的遗憾。
首先,《盖》剧展现的美丽景色和柔缓的抒情风格与电视剧的题材所要表现的主题反差太大,给人一种南辕北辙之感。削弱了故事所产生环境的典型性。《盖》剧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世界现代史上最为黑暗残酷的二战时期,数以千万计的生灵在法西斯的魔爪中灰飞烟灭。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是故事产生的土壤和特定环境。但通观全剧所有描写战争的剧集,除了盖世太保凶残地枪杀了两名无辜儿童和两次绞杀抵抗组织成员外,从大的环境上几乎看不到战争的痕迹,而不时出现在眼前的,是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这样的表现手法淡化了战争的氛围,削弱了故事发生环境的典型性。在这嗅不到战争硝烟的平和环境中,观众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生活在战争环境下的人们所承受的那种随时可能被剥夺自由和生命的惊惧与压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电视剧的主题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优美的抒情风格和舒缓的表现手法及超越了对立政治倾向的友谊弱化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实事求是地说,尽管有与德军驻比利时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霍夫曼将军的私人友谊,但在德国法西斯铁蹄践踏蹂躏的土地上,在盖世太保疯狂残暴、滥杀无辜的枪口下,灾难深重的被占领国人民生存的艰难,精神的压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仇恨和反抗情绪都是极为惨烈的。要在水火不相容的两大敌对阵营之间利用个人的私交来谋求对处于劣势者的理解与帮助,金玲所要面对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在电视剧中,金玲一次次冒死进入德军驻比利时最高指挥机构救人时所身临的巨大危险和紧张气氛却在舒缓柔曼的抒情风格中被一点点地冲淡了。而霍夫曼将军通情达理、知恩图报的贵族风范和善良正直的本性,亦在无形中为金玲的救人壮举营造了一个畅通无阻、宽松从容的环境,让人看后不但无法体会到金玲在救人时所经历的那份形影相随的生命重压和抛家舍命的悲壮心路,还会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缕淡淡的不以为然:原来金玲救人竟是这样轻松方便。的确,我们在电视剧中可以看到,每当金玲为救比利时人上门请求霍夫曼将军的帮助时,哪怕事情再困难、再棘手,霍夫曼将军也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给予帮忙,有时甚至不惜冒着失信于“元首”的风险。相反,倒是战争结束后,霍夫曼将军被作为战犯引渡回比利时审判时,由于比利时人对战犯的切肤之恨,令金玲敢于正视事实的勇气倍遭责难、也使她为减轻霍夫曼将军之罪责而奔走的道路更显艰难。由于缺少战时残酷氛围的铺垫,不但使战后比利时人的仇恨情绪成了无源(起码也是少源)之水。也影响了金玲正直善良、舍己救人的人格魅力。相比之下,倒是玛丽娅妈妈为了不使被盖世太保推上了绞刑架的儿子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丧失了清白与骨气,借上前劝说之由,乘敌人不备,毅然决然地按下了绞刑按钮,亲手将儿子送上不归路的举动,更显得大义凛然,更具有民族气节、更具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闪光和动人心魄的震撼力量。
总之,看着这部电视剧,就像在喝着一壶无滋无味、尚未烧开的温吞水,那感觉一如正面对着古人笔下的那块“鸡肋”。着实是“弃之可惜,食之无肉。”不过这也许并不是电视剧的错,而是人们当初所抱的期望值太高。
《广西广播电视报》2002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