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盼雷锋精神的回归

企盼雷锋精神的回归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革”伊始,雷锋和雷锋精神还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但当“阶级斗争”这根弦将人们分为敌我两大阵营之后,学雷锋,发扬雷锋精神便受到抑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雷锋精神的发扬和光大带来了困难和阻力。那是因为他已经从当前社会冷漠的表象下看到了人们对雷锋精神回归的渴望,并已从无数助人为乐的小红帽下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中看到了雷锋精神的闪光。

企盼雷锋精神的回归

看了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笔者的心中不由升腾起一缕令人惊喜而感奋的意念,影片主人公乔安山在离开雷锋后的三十多年中所演绎的学雷锋的故事,虽然在银幕上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影片却正以自己所蕴含着的对雷锋精神的深切感悟,以及这种感悟对广大观众的心灵产生的巨大传导作用,悄悄开启着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的序幕。

算来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在这三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十年文革”和二十年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而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自然导致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乃至道德准则上的巨大变化。因此许多人在对待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感情上似乎也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一个由最初的尊敬崇拜逐渐转化为淡漠和无动于衷的心理过程。但要追溯产生这种变化的端倪,当首推“文革”的“阶级斗争论”。“文革”伊始,雷锋和雷锋精神还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风尚和人们的自觉行为。但当“阶级斗争”这根弦将人们分为敌我两大阵营之后,学雷锋,发扬雷锋精神便受到抑制。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年老体弱的乘客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摇晃欲跌,当有人想起身让座时,便会得到这样的“忠告”:你知道他是什么出身,什么成份吗?可别做了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当然,如果说当年的“阶级斗争论”已经造就了一个想做好事而不敢,只好抱定“利己而不损人”作为人生信条的群体,那么当今“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则滋生出了一群“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社会道德蛀虫。这些人鄙视雷锋的奉献精神,他们不明白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类社会何以会出现雷锋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傻瓜”?

不过平心而论,即使是这类损人利己的人也并非一概排斥雷锋精神,只不过他们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所持的是一种“来而不往”的非礼态度罢了。比如影片中遭遇车祸的梁老汉及子女,在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无私帮助后,竟恩将仇报,倒打一耙,厚颜无耻地想要讹诈乔安山四万元钱,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次现代中山狼的角色。尽管他们的企图在事实面前没有得逞,但社会上这类中山狼式的言行却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致使许多善良的人不由心生余悸:好人做不得,做了好事反惹一身是非,何苦来?于是社会风气便一如乔安山所言,一个劲儿地往下出溜。于是生活中便出现了见义勇为的英雄因寡不敌众,却得不到旁观者的帮助而流血牺牲的悲剧。这就难怪乔安山的妻子在丈夫做了好事反遭诬陷之时,会抑制不住满腔的悲愤而大声疾呼:我得为这个社会讨个公道,为雷锋精神讨个公道了。

不可否认,今天的社会正处于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各种社会垃圾的沉渣泛起使我们所处时代的客观环境远比雷锋生活的时代要复杂得多。五六十年代的人只要心存一点助人为乐之念,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学雷锋去做好事,可今天的人却没有这个福气了。今天的人们要想做点好事,就不得不在心里多存一点顾虑:我帮了他会不会反被讹上?而一些在雷锋时代根本就想象不到的坏人坏事在今天也随处可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雷锋精神的发扬和光大带来了困难和阻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起重新倡导学习雷锋和雷锋精神,使雷锋和雷锋精神真正深入到全国人民的心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只要能有多些,再多些的人像乔安山那样,将学雷锋做好事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和毕生的无悔追求,那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一定能变得更清明纯净,更祥和可爱。你看,影片主人公不是已经在欣慰地和雷锋相约来年了吗?那是因为他已经从当前社会冷漠的表象下看到了人们对雷锋精神回归的渴望,并已从无数助人为乐的小红帽下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中看到了雷锋精神的闪光。

让我们携起手来,和雷锋的战友一道,以自己的行动去迎接雷锋的回归,去再创雷锋精神的辉煌。这便是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的深刻内涵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企盼。

《广西广播电视报》1997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