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文学的家园
(代序)
李少君
有时候想,一个人,活在一种风景里与不活在一种风景里是不一样的。活在一种风景里,就意味着活在一种诗意的生活里,也就是活在一种美好的、微妙的心境里。在这样的心境中,不用说,快乐也是透明的,连忧伤、苦恼也是相对淡淡的、缓慢的,可以慢慢咀嚼的,而这样的心境,是文学的营养剂,是最适合文学产生的土壤。
我有幸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些美丽的地方。现在是在海口,永远有碧海蓝天白云的地方。原来,则是在珞珈山,一个有山有水有灵气的地方。
我注意到,从珞珈山出来的人,都会有一种忧郁的、散淡的但内心却相当固执、有所坚持的气质,这种气质在文字中反映出来,则是某种沉郁而虚幻的诗意。无论内容何等悲观、低沉甚至绝望,但总会有一些亮色,一些隐隐约约但贯穿始终的理想化的向上的气息,有时甚至像是乌托邦一样的幻想,诗人里面的代表是王家新,小说里面的代表则是方方。
我现在还记得读方方的《风景》与《桃花灿烂》这两篇小说时的印象,也都是一种绝望,对于生活的绝望,对于爱情的绝望,但总体看来,却总是呈现出某种罕见的艳丽,如珞珈山上瞬间即逝但也在瞬间显现出异样光彩的樱花,一下,就将人心照亮了,将阴郁的不堪忍受的污浊的生活照亮了。
是的,珞珈山上无处不是这种青春的忧郁、阴暗的内心与烟花般瞬间绽放的美丽的交相闪现。在桂园的女生宿舍前,在樱花大道上,在山坡的银杏树下,在梅园的林阴小路上,在枫园的密密丛林里,在东湖边,到处晃悠着那种脸上刻着青春的痛苦、内心怀着疑问与哀伤的男生女生,但他们只要一踏进那些美丽的深处,苦闷与哀愁就会缓解,美丽的风景就会抚慰他们的心。往往,他们散步一圈回来之后,就会心情开朗起来,就会内心喜悦起来,于是,他们就急于把这一切告诉同龄的朋友,他们就会在日记本里,在电脑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也是武大一直盛行文学创作的原因,也是武大的文学社始终活跃的原因。这,也是真正的文学的萌芽,是文学的真正的起源。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历次的时代潮流中,珞珈山始终是一个相对安静的世外桃源。武汉本就是一个相对边缘的地方,武大在武汉就更加边缘了。所以,在珞珈山上,无论建筑还是人心,都相对地古旧、缓慢、保守,山上的草木,也因此得以自由地野性十足地蓬勃生长,免除了被修剪的观赏植物的可怕命运,这也使得珞珈山最具自由的天然的气息,生物的多样性与思想的多元化也得到保护、培养甚至鼓励。这样的地方,对时尚与喧嚣有一种天然的消解作用与抵制。这样的地方,是最适宜文学的生长与发育的。确实,只有在喧嚣开始消失的地方,灵性才会显露,文学才会诞生;只有在寂寞的偏远的边缘,内心才会安宁,诗意才会呈现;因为文学本身就是超越性的,是超尘脱俗的。世俗开始远离,灵魂则开始浮现,文学才开始凸显。这样说来,珞珈山天然就是文学的家园。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很多的条件也有利于文学的培育生长。《武汉大学报》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她一直是武大学生走上文学之路起步的摇篮。几代武大作家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有的甚至已经走到了世界的许多角落。还有武大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他们辛勤的指点,使我们得以直入文学的中心,迅速完成写作的基本储备。还有很多很多有利的条件,我在这里不再一一细述。
总之,我现在还认为,无论是我们,还是更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我们都有福了,我们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浸润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文学的自然与知识的启蒙。终于有一天,原本懵懂的心中的灵性之花在珞珈山上突然醒来,萌芽,并最终绚丽开放。
2009年4月5日于海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