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
旅游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不只是单一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还包括旅游者的文化。美国学者麦金托什(Robert W.Mcintosh,1977)提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互相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3]。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也有大量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旅游者以及旅游活动过程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概括和定义。综上所述,结合学者李树民[4]所提出的旅游文化的结构,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的结构可以归纳为如图4-1所示:
图4-1旅游文化结构图
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旅游文化从生存到传承,需要向前推动,也需要在重视旅游文化本身的同时,尊重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总体来讲,旅游文化具有地域性、融合性、变异性等特征,可以集传统与时尚于一体。
二、挖掘贵州旅游文化的意义
挖掘旅游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客观要求。贵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自然资源方面,贵州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神笔造就,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然景观所含有的历史故事、重要事件等素材,寓意景观,提炼情感,并加以主题命名,人为地塑造形象,创造适合的氛围,让历史和现实在旅游中融为一体。
在人文资源方面,贵州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其语言、服饰、建筑、节日、风俗习惯等各有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贵州有贵州龙、穿洞人等考古文化,以及夜郎文化、屯堡文化、红色文化等。
近几年来,贵州还推出了原生态的贵州旅游文化资源、“原生态秘境·避暑胜地”、多彩贵州旅游文化等贵州旅游文化活动,并取得很大的成效。
三、发展贵州特色旅游,满足跨文化旅游者兴趣
(一)民族村寨游
适宜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都分布在农村,比如贵州农村中的民族村寨就是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地。目前,贵州有3万多个民族村寨,其中著名的村寨有雷山的西江苗寨、郎德苗寨和六枝的梭戛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具有原始、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是鲜活的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村寨游是贵州吸引跨文化旅游者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应该予以大力的保护、培育与发展。
在贵州省具有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村寨有很多,表4-1是笔者对民族村寨的一个调查总结。各个村寨依托的文化不同,特色各有千秋,在发展旅游中可以形成差异竞争。
表4-1贵州民族村寨及其依托文化
续表4-1
续表4-1
(二)民族节庆游
要发展跨文化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就必须要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与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逐步加强,学者互访、学术交流、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活动日益增多。由于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众多,可以通过节日旅游为契机,发展跨文化交流。因此,要充分发挥贵州节日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力强的特点,比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芦笙节”“四月八”,侗族的“赶歌节”等,打造节庆旅游,给跨文化旅游者一个充分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的习俗、服饰、体育、歌舞、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的机会。
发展民族节庆旅游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民族节庆旅游要统一规划、系统开发、突出特点,避免重复和过度商业化。跨文化旅游者最想要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最真实的民俗民风,而非商业化的、表演性的节日卖点。其次,民族节庆旅游要保证节日的观赏性和游客的参与性并重。在对跨文化旅游者的调查中发现,90%的游客都希望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所以深度体验性的节日旅游产品才是受欢迎的。
发展民族节庆旅游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意义。从经济方面来讲,民族节庆旅游既能直接获取游客消费的收人,又能在节日这样一个人员密集、信息传递相对快的活动当中达成投资、宣传、交友、展示等多项目标,其发展经济的带动性是很大的。从社会方面来讲,民族节庆旅游使得平时忙碌的人们得以停歇下来,人们可以走出狭隘的私人空间,聚集在一起交流,青年能在这样的节日里表达爱情,亲戚、朋友能够互叙衷肠,一个民族的风俗得以传承、延续和发扬。
(三)漂流、探洞探险游
当今世界上盛行特色旅游,但贵州在这方面较为薄弱。贵州有神秘莫测的地下洞穴,有以梵净山为主的山区地形,有封闭原始的民族聚居地,这些都是可以开发探险旅游的资源。因此,应着力开发探洞、登山、攀岩、徒步旅行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旅游,使贵州成为跨文化旅游者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乐园。可以设计专门的跨文化游客探险旅游线路,一般以贵阳为出发点,线路要求较短。
漂流探险旅游线路如图4-2所示。
图4-2漂流探险旅游线路图
探洞探险旅游线路如图4-3所示。
图4-3探洞游线路图
(四)建立生态与民俗博物馆
生态与民俗博物馆具有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作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较好方式。贵州省具有建立生态与民俗博物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大力发展。目前,自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于1998年10月31日在六枝县正式开馆以后,贵州省先后建立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和黎平文化生态博物馆、贵州民俗民族博物馆——郎德苗寨(位于雷山县城北17千米处的雷公山麓、万江河畔,是一座自然村落式的露天博物馆)、青龙洞民族建筑博物馆(位于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中的万寿宫)、民族节日博物馆(设在距黄平县城12千米的飞云崖古刹大佛殿和两侧配殿)、贵州刺绣博物馆(设于黔东南州台江县文昌宫内)、蜡染博物馆(设于安顺文庙第四进院内)、地戏博物馆(位于安顺市南12千米处的蔡官村朝阳寺内)、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设在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下五屯刘氏庄园内)、傩文化博物馆(位于铜仁市东山寺内)以及贵州民族博物馆(位于凯里市中心)。建立生态与民俗博物馆是贵州生态旅游中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