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次宿迁县

行次宿迁县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行次:行途中住宿、留宿。[2]旗脚:旗尾,谓宿迁县酒旗翻飞,商业繁盛。黄河因泥沙淤浅,下游河道多次变迁,历史记载的达1500次,大的变迁有6次。邢澍此次南行在黄河改道之前,自宿迁以下,有一段水道,运河和黄河并流。筇竹可以作杖,因称杖为筇。

行次宿迁县[1]

旗脚钟吾驿,人声古县郊。[2]山川徐兖会,关榷运黄交。[3]月皎舲窗启,霜寒市柝敲。[4]一筇行得得,翻羡打僧包。[5]

笺疏:

[1]行次:行途中住宿、留宿。次,留宿。宿迁县:战国时宿国,东晋时为豫迁县,唐改为宿迁县,治今江苏宿迁市,清代属江苏省徐州府,位于运河西岸,废黄河的东岸。

[2]旗脚:旗尾,谓宿迁县酒旗翻飞,商业繁盛。钟吾:春秋时小国,汉代置司吾县,清代属宿迁县之镇,民国时又改为司吾镇,位于骆马湖与沭河之间,治地大概在今江苏沂市马陵山村。驿:驿站。古县:此处指宿迁县。

[3]徐兖:徐州与兖州。参见《微山湖即事》注。会:会合,会聚。关榷:关口要津。魏张揖《广雅·释诂》:“关,塞也。”唐徐坚《初学记》卷7地部下:“独木之桥曰榷。”运黄交:指宿迁县是运河和黄河连接地。黄河因泥沙淤浅,下游河道多次变迁,历史记载的达1500次,大的变迁有6次。第5次改道在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流,夺泗、汴、睢、颖等水道由淮河入海。清咸丰六年(1856年),黄河从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形成现今水道,是为第6次变迁。邢澍此次南行在黄河改道之前,自宿迁以下,有一段水道,运河和黄河并流。

[4]舲:有窗户的船。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涉江》:“乘舲船上沅兮。”汉王逸注:“舲船,船有窗帘者。”启:打开船窗。市:闹市,谓宿迁商贸繁荣。柝:巡夜打更的木梆。

[5]筇:手杖,拐杖。筇竹可以作杖,因称杖为筇。宋黄庭坚《次韵德孺新居病起》:“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得得:一云竹杖叩地之声,一云自然随意之貌。打僧包:应为“打包僧”,因协韵而倒。云游四方的僧人所带行李仅一个包而已,故称打包僧。宋郑克《折狱龟铿》卷5《俞献卿》:“僧之富者必不能出游,出游也,则必治装告别,亦不能如打包僧翩然往也。”翻羡:反而羡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