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的胆
岁月如流,青春不再。人老了,天命难违,继三分之一的牙齿下岗之后,四年来相安无事的胆结石,突然于2010年1月19日傍晚发难。痛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住院了,诊断为胆囊化浓急性发作,需立即做胆切除手术。手术后创口几近一尺,缝了九针,住院15天便回家休养。所幸术后平安,无节外生枝,才算度过了这一场劫难。但我的胆就此下岗。别了,别了!
胆,在西医学中只是一个消化器官。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消化液,其主要成分是水、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固醇和无机盐类等。健康的成年人每昼夜分泌胆汁约一升,一部分直接排入肠腔内,另一部分先进入胆囊,经浓缩和贮藏后再在进食时输入肠腔。然而,在中医学中胆的功能似乎要复杂得多。胆是“六府之一”,《灵枢·本输》云:“胆者,中精之府。”胆汁也就被称“精汁”,不仅与消化有关,而且与某些情志活动相联系。胆有病变便会胆怯、善恐、易惊、睡眠不宁等。于是,在汉语词汇中也便有了“胆气”、“胆量”、“胆识”等词语,胆似乎关系到一个人是不是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三国志·蜀志·姜维传》中有维“妻子皆伏诛”的记载,对此,裴松之作注时引用了《世语》中的话:“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以此来实证姜维的胆大包天,是因为他的胆脏特大。成语中也有“胆大心小”一词,意为处事果断而又思虑周密。这应当语出《旧唐书·孙思邈传》中“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那一句。
将“胆大”与“勇”相关联,“胆小”与“怯”相关联,是一种习惯思维。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何谓“勇”?其内涵十分丰富。《老子》第三十三章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以勇克人,只不过显示了“有力”而已,但能以勇胜己,那才是真正的勇敢。所谓“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先己》),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则告诫世人有善志会比“勇”更重要。再说“怯”也要视具体情况,《荀子·不荀》说得好:“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咆哮者不必勇,淳谈者不必怯”,则是晋人葛洪在《抱朴子》文中提出的。真正的勇与怯,是不应当只从表象判断的。从根本上说、“勇”与“怯”又是辩证的统一,对此,《道德经》篇目中认为“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说明了“勇”与“怯”、“刚”与“弱”有其相辅相成的一面。“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这是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中的见地,道出了“勇”与“怯”的现象和本质、始发与终极之间的种种矛盾关系。
回到话题中来,其实,人的生命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两重构,两者虽有联系但各不相同。胆汁助消化,是肌体器官的功能,但与胆量、胆识的这种精神状态不是一回事。历史上多少古贤先哲,他们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存在了,但他们的观念、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生生不灭。可见“精神生命”境界,是可以超越“肉体生命”的物质状态。所以姜维胆大,但绝不会胆囊如斗;同理,无胆的人,也自然不会从此就“胆小如鼠”,没了胆量,也不见得会“鼠目寸光”,缺了胆识。因此,与无胆者相交为友,应该一样可以“肝胆相照”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