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著文如建楼

著文如建楼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著文如建屋的道理,清朝的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中对此曾有生动的描写。他认为“文之有格也,犹作室之有间架也。某处为堂,某处为厅,某处为门楼。其高凡几,深与广凡几,虽斧斤未操而规模已定,方一举斧而成堂也。作文亦然”。著文如建房,首先,建房如何建构材料,要根据建怎样的房来安排。著文与建房的关系,必然还要考虑到建成的房子是否错落有致,得“曲径通幽”之妙。当然,著文如建房,还因为这两者都是有章法的。

著文如建楼

我喜欢写作,也发表了许多文章和出版了不少图书,因此总有年轻人要问我“文章怎么写?”这可一言难尽,大有“老虎吃天,何处下口”之感。我就常常以“造房子”的比喻切入,因为这比较说得明白。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现,只是拣了别人的许多“唾沫星子”。记得清人郑板桥曾说过:“何以谓之文章,谓其炳炳耀耀皆成文也,谓其规矩尺度皆成章也。不文不章,虽句句是题,直是一段说话,何以取胜?”(《郑板桥集·题画》)意思是写文章不仅要有文采,还要讲结构。否则,那就不能算文章,只是一席话而已。

确实,明确的主题,合适的材料,虽然对文章来说很重要,但还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把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文章就和建屋相仿。

说起著文如建屋的道理,清朝的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中对此曾有生动的描写。他认为“文之有格也,犹作室之有间架也。某处为堂,某处为厅,某处为门楼。其高凡几,深与广凡几,虽斧斤未操而规模已定,方一举斧而成堂也。作文亦然”。在这个比喻中,他把文章要有段落比喻为房屋要有间架,“堂”、“厅”、“层”、“廊”恰如文章的层次,自然都要合理布局;他把文章段落的句子次序安排比喻为具体的尺寸,“其高凡几,深与广凡几”;他更把文章的这种结构布局设计,如造屋一样,要先定于开工(举斧)之前,不可动工了还没有规划好。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不单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同时它更是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度和精度问题,与作者的思路、意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说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高屋建瓴,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显得精妙脱俗;如果作者的思路清晰分明,文章的结构就会自然妥帖;如果作者的思维严密周详,文章的结构也就合理严谨。所以,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过:“组织材料是最困难的任务,有时细节会使作家离开主题,有时相反,主要的东西没有体现到必要的形式中。”

著文如建房,首先,建房如何建构材料,要根据建怎样的房来安排。同理,写文章也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组织材料,这就要处理好“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要通过材料来呈现,而材料安排得是否合适、精到,则要看是否凸显了观点。

著文与建房的关系,必然还要考虑到建成的房子是否错落有致,得“曲径通幽”之妙。这样,写文章时,安排材料也要讲究“一波三折”,避免“竹筒倒豆子”。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结构像山势一样,起伏连绵,自然会让人觉得气象万千,引人入胜,否则,直通通的一览无余,就一点回味都没有了。

当然,著文如建房,还因为这两者都是有章法的。古人认为建房造屋与谋篇为文,都有“死法”和“活法”。所谓“死法”,就是要有法,无规矩不成方圆;所谓“活法”就是又要“无定法”。结构“有法”而“无定法”,这并不矛盾。“有法”就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无定法”就是规律的呈现还应当灵动、富有变化、富有创意才好,否则只是千篇一律的仿袭,看了会令人生厌。宋朝的戴复古《论诗十绝》中有一首写得好:“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