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像“随笔”一样叙事

像“随笔”一样叙事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笔,在我国古代多以杂记见闻的形式出现。那是一种灵活自由、轻松随意的文体,也就往往体现出一种闲话笔调。所谓笔调,就是指作者著文用笔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话语特色和意趣情调。这就形成了教学叙事写作的那种生活情调和田野性格。提问设计得好,有许多要求,但其中有一点是问要有“趣”,才能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看整则叙事写作就事说理,娓娓道来,不虚张声势,不端架子,体现的正是随笔的性格、闲适的笔调。

像“随笔”一样叙事

像随笔一样叙事,说的就是教学叙事写作要更多地体现出那种随笔的笔调。

随笔,在我国古代多以杂记见闻的形式出现。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李义山的《杂纂》,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那是一种灵活自由、轻松随意的文体,也就往往体现出一种闲话笔调。所谓笔调,就是指作者著文用笔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话语特色和意趣情调。这是一种较为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语方式。教学叙事写作,记的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的那些日常教学事件,即使据事说理,也是性情中人的所思所感,不过是娓娓道来,想与你聊聊。这就形成了教学叙事写作的那种生活情调和田野性格。对象可我可你,篇幅可长可短,行文可庄可谐,情绪可赞可叹,内容可叙可议。工作忙可以茶余饭后或课间灯下,找点零碎时间,有千把字记下一个镜头和所思,即可成文。

随笔的闲话笔调,关键就在一个“随”字上,可以随心所欲,摆脱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这样写就这样写,把自己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遭遇、体验、观察、思考,无论是自身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有再思的价值都可以宣泄出来,一写为快。

请看这则《要问得有“趣”》的教学叙事:

提问设计得好,有许多要求,但其中有一点是问要有“趣”,才能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请看一位老师在导读古诗《春晓》(人教版第二册)一课时的提问设计:

“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还是晚上睡得香呢?

“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可是“知多少”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

对第一个问题,教师本以为早上或晚上睡得香都可以。可是,学生却纷纷提出异议。一个学生抢着说:“好像是应该早上睡得香,因为下面还有个‘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如果说晚上睡得很香,怎么会知道刮风下雨呢?”大家一致同意他的看法。

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也有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有一个学生对“花落知多少”中的“知”是这样回答的:“夜里刮风下雨,花被打落,而且会打落许多许多,诗人是知道的,但是到底刮掉了多少花呢?诗人是无法知道的。他只晓得落下了很多花。”这样的回答,既确切又辩证。

给一年级的小学生导学古诗《春晓》,如何提问确是要费一番思量的。这位教师问的不是诗中已明显告诉我们的情节,而真的是解读之中产生的疑问,从而点燃了儿童智慧的火花。陶行知先生说的“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应当引起提问设计者的深思。

这也许只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只是两个提问,极有可能是作者听课记录上的一笔,但问得不一般,问得引发了小朋友思考、讨论的热情,就可以因小见大,使这个教学生活中小小的截面,有了“叙事”的价值。作者以“要问得有‘趣’”为题,又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一截面的意义所在,对当下课堂提问太多、太散、太浮,难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起自主探究思索的情趣,无疑是极具针对性的。看整则叙事写作就事说理,娓娓道来,不虚张声势,不端架子,体现的正是随笔的性格、闲适的笔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