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四十载

读书四十载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结四十年读书经验,心不在焉,但学无成。去年,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三成受访者对自己读书状况不满意,更有六成多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带动自己读书。小时候读书是兴趣,现在读书是学习,年轻读书是对趣味,现在读书是看理性。读一本好书,你的心情、态度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以平常心态,朴实思维,长期坚持阅读,就能“上德若谷”,比请人写一副“宁静致远”挂在眼前有用得多。

读书四十载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读书人的日子。

爱书享受书香融暖,读书感受视通四海。今朝书馆,博古通今,百花齐放;未来书院,漂香愈纭,沐浴神州。

回眸四十年读书历程,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浓郁的书香气息感染,使我获取知识,增长学问,精神食粮的营养给我生机和动力。深切地感受到,书,就像一位永恒的朋友,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永远不会背弃你。在你“飞黄腾达,官高财兴”之时,它不会套你春风得意的近乎;在你“萧萧困窘,官微财忧”之日,它不会因你倒霉而转身离去。它不仅一如既往地做你最知心、最包容、最要好的朋友,还总是以同样的温暖和热情接纳着你。

总结四十年读书经验,心不在焉,但学无成。虽博览群书,诚实迫切,然难达境界,修辞视野仍差距离。深深感到自己在阅读的土壤中,仍未扎根下来,还漂浮在文化长河的边沿上,动不动就被无情地卷走了。在激荡中不断挣扎,却始终没有心智。

回首四十年的读书感悟,用心阅读,润物无声。书中蕴含的精致结构、深凝神韵、高尚情操,没有半辈子修炼,读书人是品味不出来的。在书的浩渺世界中,不乏巨著和精品,缺的是认识巨著和精品的思想,缺的是与巨著和精品相应的灵犀和心境,作品的好与坏不是专家、学者评出来的,它的标准深藏在读书人的心中,它的价值隐匿在时间之中,每阅读一次,都能获得新的裨益。

近来,看到报载调查。去年,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三成受访者对自己读书状况不满意,更有六成多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带动自己读书。面对诉求,回望身边,普通的知识匮乏和浅显的常识缺陷,屡见不鲜。面对堪称书市盛世的今天,许多人不花钱买书来读,就是免费借书来读的人,也是了了无几,且以骨子里的懒惰来掩盖。

读书,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需要,无需以手段为善之,无需万卷得手方修书。古人说得好:日学则不忘,自勉则不堕。若要笔下生辉,经世致用,获取智慧,就得自觉自愿静心地读书。若是鼠目寸光,看眼前之利,顺潮流而读,即使翻书万卷,回头来都是茫然而一头雾水。

因此讲,读书是净化心灵的过程,是增长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是通往个人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主要途径。不可急功近利而早熟,不可贪月奢华而苍老。

将读书的历史向前推四十年,古今中外许多经典之作都列为“牛、鬼、蛇、神”和“封、资、修”之类大批特批,没有几本书可以读,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焚烧典籍,禁绝私学。我们从小上学的内容,不是语录就是革命标语,能阅读的都是些小人书,以革命故事为主,草原英雄小姐妹、黄继光、雷锋、王杰、地雷战、地道战等等,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给你讲,他给我讲的,都是这些英雄故事,那个时候,大家一心只想着当革命英雄。

从初中到高中,逐渐以小说为主,比如《艳阳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祥林嫂》,也偷偷阅读了大量的禁书,《红日》、《保卫延安》、《烈火金刚》等,常常被小说中的主人翁感动得悄悄落泪,热血沸腾。而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总是失落失意,感到结局不完美,好长时间还回味在英雄的悲壮世界之中。那时的手抄本也风靡一时,课间抄,放学抄,晚上在煤油灯下抄。当年偷抄的时髦经典之作,给了我文化启蒙和价值理念。那个年代革命理想高于一切,这些革命的精神食粮,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祟高的思想境界,使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从内心里萌动着随时为祖国而牺牲的炽热情感。无论是回农村劳动,还是当兵、推荐上大学、上山下乡,都是无怨无悔,满腔热情,义无反顾。

工作以后,有了经济收入,生活圈子大了,借阅的范围也大了,开始阅读大量的世界名著和国学名家的一些小说、诗词,《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家》、《骆驼祥子》、《屈原》、《子夜》、《呐喊》……,从此打开了我思想和知识的另一扇窗户,受到了巨大的感染。第一次从外国作品中学到了忏悔,在那些年代里,思想确实禁锢,许多作品看后既不敢讲出去,也不敢去思想,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可笑,书已经都公开发行了,咱还自作自受。那一阵是读书的黄金时段,我也非常执着和勤奋,一本厚厚的书,我三天就能看完,而且还会摘录大量的读书笔记,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为方便读书,1982年,我好不容易才攒了点钱,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

静静回想,我的学生生涯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这一生真正静心上学是在五年级以前。初、高中课本不全,有时候几个同学共用一本书,高中的语文课,基本上都是《人民日报社论》,老师和我们一样急着下课,铃声一响,就风驰电掣般奔出教室了。

虽然一直把书籍作为我人生的通行证,但直至今日时常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从看热闹的小人书到革命英雄教育读本,从成名小说到世界名著,从散文诗歌到业余练笔,这一路走来,有喜悦也有哀愁,有困惑也有尴尬。小时候读书是兴趣,现在读书是学习,年轻读书是对趣味,现在读书是看理性。读一本好书,你的心情、态度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以平常心态,朴实思维,长期坚持阅读,就能“上德若谷”,比请人写一副“宁静致远”挂在眼前有用得多。书籍作为千百年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借来一鉴,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不是更好吗?

渴望与大家同分享书中的乐趣和知识,读书的爱好伴我终身,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书缘四十载,阅读在今朝。

(写于2010年4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