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岁月与命运——读叶广芩的短篇小说《后罩楼》
李 宁
叶广芩,本姓叶赫那拉,因其满清皇室血统,其作品基本上是以“格格作家”的情感认同去关注旗人由盛及衰的生活,将“烂熟于心却又尘封已久的人和事”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她发表于《人民文学》 2011年第10期的新作《后罩楼》沿袭其《采桑子》一类“家族小说”的精神内核,描述了一名留守后罩楼的满清遗孀的隐秘生活及其在“文革”中悲惨去世的结局。小说以胡同七号王府旧址后罩楼的环境描写开始“探险” ,由两个孩子带领读者去窥探隐藏于这座古老建筑中有关珍格格的秘密。物转星移,谜底揭晓:孩童憧憬中的满清女人只是某王府侧福晋,与珍格格无关。至此,童年美的希冀随真相的剥离化作青烟。
就其故事类型,这是一篇揭秘小说。整个探秘过程,主要以童年视角牵引读者窥视人物的秘密。作者采用悬念设置的手法,紧紧围绕后罩楼中所谓的“珍格格”建构故事,以“我”的成长为时间线索,将不同时期揭示的结果呈现于文本中,那位从未露面的满清女人的身份由起初的格格变为黄老婆子,最终确定为某王府侧福晋,令人欷歔感叹。此外,穿插其中的赵大爷围绕七号院子讲述的鬼怪故事,不仅契合后罩楼奇幻诡谲的氛围,并且成为陪衬“珍格格”的神秘面纱。
谈及《后罩楼》的主题,作者是想借黄老婆子( “文革”时期的“珍格格” 、结尾处的侧福晋)凄苦人生的描写,对生命的不幸、命运的荒谬以及人性的卑劣进行观照和审视,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小说中,黄老婆子作为秘密的载体,古怪丑陋的模样,冷漠疏远的待人态度,都是作者着重刻画的。通篇的描述显示出黄老婆子的孤僻阴郁性格,但是后罩楼卧室中一张娴静美丽女子的照片却是她曾经光彩岁月的证明。前后大相径庭的转变是一个家族由昔日的辉煌繁华走向历史衰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渗透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中无常的人生命运的感叹,而文中小四儿与黄老婆子的矛盾纠葛则传达着一种对人性的丑恶与美善的思考。儿时,小四儿因调皮打碎后罩楼的玻璃,黄老婆子的告状使得仇恨像根刺扎进了他幼小的灵魂。“文革”到来,黄老婆子作为“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和“鬼魅”赵大爷遭到了小四儿的毒打,人性的阴暗在非常态的时期有了相当极端的表现,可幸的是,当年老的小四儿回忆当年的荒谬行为时,明白“年轻不是理由” ,浓浓的忏悔之情溢于言表,无法赎罪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这确实是人性真善的一种回归。
叶广芩的这篇小说以北京王府独特建筑“后罩楼”为名,将建筑作为她京味小说自觉展示北京文化的一个方面,所具有的文化与审美意蕴是独特的。作者本人也提到:“小说中的后罩楼有恭王府后罩楼的影子,也有我居所附近某宗室府邸后罩楼的残存,作为老北京人,我们常常生活在历史的罩护中,举手投足,无意间便搅动了那些尘网蛛封。”的确,后罩楼不仅见证了黄老婆子凄苦悲惨的一生,甚至见证了整个大清王朝走向颓败的历史,这个意象承载的是厚重的北京文化。此外,作者有着如老舍一般的对于北京文化眷恋式的批判。即使在新社会,黄老婆子头顶清朝的发髻,身穿讲究的蓝衫,见到“我”父亲请蹲安外带一句“将军吉祥” ,还有她居住的古旧破败的后罩楼和贵族生活遗留的残损物件,这些都是满清文化的沉淀。但作者的铺写并不偏于抒发对家族逝去生活的怀念,更多的表达了对历史必然性的冷静客观的认同,这是一种审视本族文化的书写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 《后罩楼》前半部的童趣氛围与后半部的阴暗气息形成了文本的张力,作者在跌宕起伏中将出人意料的结局放置在读者眼前,正是对于童年生活的细致刻画才相对淡化了结尾的悲剧色彩。而小说文字的扎实流畅,叙述的从容舒卷更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作者为宁夏大学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