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正清明
“清明”两字,按其字面可解释为“政治有法度,有条理”。居官“清正、廉洁”都可谓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也可谓之人的神志思虑清晰明朗之意。《礼记·玉藻》有“色容历肃,视容清明”的记载。说明了政治清明和眼清目亮的意思。
我这里所指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江河两岸柳枝竞相吐绿,春意盎然,雨量逐渐增多,天气渐渐回暖的季节。大地披上绿装,农民们都忙着选种、浸秧籽、做秧田,正在备耕、春耕的季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5°C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我是个出身于农家的孩子,在我的记忆里,这个时候孩子们掘荠菜,挑马兰,在田野上奔跑,折柳枝、荠菜花戴在母亲的头髻上,大人们都忙于春耕备耕的时候。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我还在碧绿的苜蓿屋板田里破过屋板泥块,一畦一畦地从里进到河口、从河口到里进,直至头上冒汗,手上起了紫血泡,累了就在田塍上坐一会儿,脱一件衣服接着干,直至日落西山。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汉族以及壮、朝鲜、苗、侗等少数民族。余姚、慈溪一带向来有清明扫墓和祭奠亡灵的习俗。据《慈溪县志》载:“清明一早,携带酒菜香烛,至亡故父母坟头祭奠,并除草培土扫墓,也有在‘清明节’去坟头哭亡魂的。这些天,大家都吃艾青麦果,古人认为清明前后吃艾叶,可以祛病防疫,世代沿袭,流传颇广。有的地方还有吃‘清明腩糕’,是一种米粉蒸制的甜味软糕。清明是个大节,所以古今极为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团体、学校,都集体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
据《余姚市志》载:“清明节,家家户户缘门插柳,食艾青麦果、艾青团或饺,还食苜蓿(称‘亮眼草子’),节前节后十余天,城镇青年赴郊外赏春色,游览名胜古迹,俗称‘踏青’。新中国成立后,渐兴春游、扫烈士墓。”
宋·高翥《清明》诗云: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吕本《登龙泉山》诗:
欣逢佳节特追陪,冒雨来登山上台。
宿露乍收悬罨画,浮云欲散见蓬莱。
已闻塞外鸿先至,何事篱边菊未开。
谁向檐前歌湛露,不知既醉更深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