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虎屿山和明北门城墙

虎屿山和明北门城墙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虎屿山在我童年时的印象极深,那时常跟大人们去小山墩看戏,站在北城的城楼上瞭望北郭,眺望大海。直至新中国成立初,虎屿山小山墩仍是浒山镇的文化娱乐场所,也是浒山镇的一个标志。这首诗的前六句是描写虎屿山的景色和气势,非常形象。后两句是说这一虎屿山的历史景观连周王都驱不得,应该千秋万代地保留下去,作为历史文明的象征。现在拯救这座象征文明的虎屿山还来得及。

虎屿山和明北门城墙

虎屿山在我童年时的印象极深,那时常跟大人们去小山墩看戏,站在北城的城楼上瞭望北郭,眺望大海。直至新中国成立初,虎屿山小山墩仍是浒山镇的文化娱乐场所,也是浒山镇的一个标志。每到“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人们都会扶老携幼拥到这里来看文明戏,大多有各乡、村的业余剧团演出,一演数天,甚至十数天不等,很热闹。

听陈老先生说:“如今城墙已经拆了,仅留的北城门也拆了,虎屿山已不复存在,其址且建上了大道。”我不信,因为这是历史文化,政府怎么会随便拆了呢?带着这个疑问,定要去看个究竟。

我们顺着解放路由东而西,在邮电大楼东侧往北转了一个弯,便见一宽畅的大道。猛抬头,又见一高大的天桥似彩虹中跨在南北走向的大道上,桥顶侧还书有“虎屿桥”三个耀眼大字,桥东脚架在原虎屿山的臀部,桥西脚架在原虎屿山的头部,如果将桥作为虎颈的话,还不失原来的虎山雄姿。那么,天桥下行人如织,车辆如梭,不时穿过“虎肚”,这也是一种现代化的气息。只要将其余的都保留下来,加以修复便是。

虎头,也就是我小时印象最深的“小山墩”,现在却变得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它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乳白色的墙体,东、西两侧各嵌镶一亭,红瓦翘角点缀在建筑群之间。山道曲折,外有乳白色扶栏,从山麓到山顶建筑且错落有致,很壮观。我们登上山腰,抬头便见“慈溪市老年活动中心”匾额。厅内聚满了许多老年人,有饮茶聊天的,有下棋对弈的……

我们在东侧的亭子内向东观望,在天桥东脚往东连绵约百米左右由高而低的山体,山上有几棵冬青、松柏,还有光秃秃的落了叶的树,树枝上已绽出了几颗新芽。可以说虎臀、虎尾还很完整。往南还有一大片余地,听说是留着建绿坪的,看来政府仍将此处作为市中心的休闲娱乐场所和美丽的风景区。连贯起来看,还不失清高亭午在《咏虎山》中所描写的情景:“状类于菟可是真,一山雄踞北城堙。十衙今日威何在,惟尔眈眈阅万春。”

往西便是连幢的在建建筑群,许多建筑工人在加紧施工。我们顺着脚手架蹑手蹑脚地往西北而行,寻找那“一山雄踞的北城堙”,钻过那道道脚手架,跨过那道道围着的竹榻扶栏,远见一古城墙和建在城墙上的古城楼、古堡以及高耸宽大的古城门城洞和残破的城门堡,虽然破旧得不成样子,我却把它当成宝贝,举起相机拍摄了一组难得的镜头。还随即用脚步丈量了遗留的古城墙墙体,约有40多米长。穿过北城门,道路北去,却有道道竹榻围着,外人难以进去。工棚连片,将北城门和城墙遮得严严实实,怪不得老百姓都说:“北城门和北城墙已经拆了。”

据光绪《余姚县志》载:三山所城在梅川一都之浒山,俗呼浒山城,东应观海,西接临山,三山巡检司驻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命千户刘巧监筑,围三里一百一十步,高一丈六尺。永乐十六年(1418),增六尺,址厚四丈五尺,陆门四,水门一,楼四,角楼四……

《浒山志》(1935年胡崞堂印)载: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上言,余姚控引大海,宜于北边置卫所。巡司二十里,一城以备倭寇,界于临、观之间,西以声援临山,东以则应观海,北则拨军瞭望,命千户刘巧监筑。《余姚六仓志》载:虎屿山丽大古塘,俗呼虎山。状如卧虎,上建文昌阁,今文蔚书院,尾在其东南虞家岭,又东为中军山,上建中军楼。当年中军楼景观如明胡理中诗:“扶筇何处快登游,山上筑城城上楼。极目无边惊拍浪,鱼龙百怪望中收。势高百尺兀撑空,倒映龙池气象雄。知是当年防海寇,楼前习射鼓逢逢……”又《浒山志》载:文昌阁为虎首,虞家岭为虎颈,中军山为虎臀。有两巨石,高三四尺踞顶,又名虎卵。上建天医殿,即为文蔚书院旧址。

对当时整座虎屿山的景观,清代陈麟书有诗云:

一山虎踞大塘横,面绕崇峦背负城。

丛竹作毛含雾泽,林丫为齿啸风清。

西望应使长蛇伏,东顾还令卧马惊。

知是周王驱不得,千秋彪本著文明。

这首诗的前六句是描写虎屿山的景色和气势,非常形象。后两句是说这一虎屿山的历史景观连周王都驱不得,应该千秋万代地保留下去,作为历史文明的象征。现在拯救这座象征文明的虎屿山还来得及。愚以为政府部门一定会重视、保护和修复,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永远将它保存下去,向游客开放。将天桥东侧的中军山和虞家岭恢复原貌,加以绿化,成为连片的市市民旅游、休闲、活动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