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山和如意讲寺
我的老家在乌山八村梅字地,古时称梅川。寺山属三郎桥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我在药店当学徒的时候,记得每年的阳春三月,迎着明媚的阳光,肩背着簟箩,脚穿草鞋,头戴草帽,穿梭在青山绿坡间,手摘那一丛丛的中草药——绵茵陈。那时山上没有大树,满山遍野是一丛一丛的茵陈。绒绵绵的,一株株摘入簟箩里。
寺山半山腰有三间小屋,住着胡占龙和胡荣夫两户人家,耕种着山坡上十来亩梯田,生活十分清苦。我口渴时常去他们家讨水喝,他们很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山,宋时上有如意讲寺,故称寺山。山北有绵延的大沽塘,说明古时山在海边,因此又称屿山,其山峰形似莲花,所以总称为华屿山。
这次,“五一”长假,因有好心情,特意去重访了半个多世纪没有去了的故地。先到了三郎桥自然村,自然就认不得这个村庄了,尽见别墅式的高大楼房,那些低矮的平瓦房已成了历史,不少人家门前还停着小轿车。我想找两位昔日的村长胡日良和胡纪标陪我去访寺山。一问便惊呆了,他们都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幸亏胡日良的妻子是我的学生,她还健在,热情地为我找来了廷伙、惠昌、成美三位老村干部,陪我去访寺山。
缓步走出村庄,便见一条宽广的外环马路,自寺山下的隧道横穿出村庄的北侧,路北便是寺山公园的南大门。抬头望,满目青山,一片树木葱郁,亭、阁掩映在密林之中,景色宜人。他们与守门人、售票员打了招呼,我们便进了公园的大门。依山坡拾级而上,进入林荫道,惠昌指点着说:“这里原是如意讲寺的山门,塑有弥勒佛像。”往西山坳中,见有一新平整的场地,惠昌又说:“这里就是当年占龙、荣夫住的三间头位置,是如意讲寺的天王殿,四大金刚立的踏脚石还在,现公园正准备扩建新景,建造亭、阁。”西边见有一潭溪水,廷伙说:“这就是昔日如意讲寺的淘米池。”继续往西逆坡而上,见有一大池,四周砌石护岸,池内碧波荡漾,南岸边有一方石碑,刻有“莲华池”三个大字。我们绕池岸走了一圈,见西廊中间有一古井台,旁有一“宋井简介”石碑云:“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扩建如意讲寺凿井于斯,嘉靖年间寺毁于火,井亦湮没。1985年春创建峙山公园时,发现此井,乃重加葺治。”
池西还有二层阁楼一幢,辟为茶室,是游人品茗、休闲的好去处。成美说:“此地原是如意讲寺的大雄宝殿址。”
查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载:“屿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浒山志》云:“在浒山南三里许者为华屿山,即建如意讲寺之寺山也。以其在莲华峰东,名华屿,虽为支山,断而复起如平地,然故亦屿也。下有如意桥(即罗墅桥),桥南岸为如意讲寺下院。今寺徒存瓦砾,下院化为民居。”因华屿山似龙头,山脉向东南伸展,断而复起处形似龙吐舌,故此处有一自然村,名“龙舌村”。《余姚六仓志》卷二五《梵刹》曰:“如意讲寺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后晋天福六年(941)建,名保安院,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今额。故毁于明嘉靖间(1522—15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