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爱将婆婆唤醒
《保定晚报》2006年1月6日
通 讯
作者:李 娜 邵宝文
编辑:刘 莉 高 原
2005年12月27日,容城县隆重表彰了全县评选出来的十佳孝顺儿女,以弘扬社会新风。在报告会上,一位叫阴艳池的妇女的发言,让台下的人唏嘘不已——
婆婆突遭疾病幸福之家经受考验
今年43岁的阴艳池1985年和张小军结婚,嫁到容城县容城镇东牛村。家里除了打理几亩地之外,还在临街开了一个小店,经营些日用百货,生活不算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
2002年农历七月,一家人拿出多年的积蓄,将老屋翻盖成五间宽敞明亮的新房,并欢欢喜喜地搬了进去。然而住进新房没几天,78岁的婆婆陈小勤突发脑珠网膜出血,被送进县中医院。由于出血太多,婆婆一直高度昏迷。张小军的大哥和三个姐姐也赶来,大家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回母亲。然而接连从保定请来两个专家,都说老人年纪太大,没希望了,让准备后事。一家人又怀着一线希望将老人转到北京武警部队医院,实施了颅腔打眼手术,从颅内抽出积液260毫升。婆婆的命是保住了,但始终昏迷不醒。在北京住院3个多月后,医生说:“像这种情况,颅内出血太多,又是近80岁的高龄,醒过来的机会已是很渺茫,除非出现奇迹。”无奈之下,一家人听从医生的建议,把老人接回家中,进行保守治疗。
一百多个日夜呼唤四年的坚守
回到家中,为方便照顾老人,张小军夫妇俩搬进了老人的房间。老人处于高度昏迷状态,吃饭、喂药全靠用注射器从胃管里打进去。并且要一个小时给一次药,喂一次流食,每天还要输大量的液。还要接屎接尿,每天光洗尿布就一大盆。为了防止长时间卧床造成肌肉萎缩,还要每天给老人按摩、翻身,这些活全落在了阴艳池身上。大哥把弟弟们的辛苦看在眼里,买来了能换气的气垫,阴艳池买来纯棉布做成褥垫,洗了用,坏了扔,到现在用了上百个。即使这样,一次长达两天的停电,还是让老人长了两个铜钱大的褥疮,阴艳池难过极了,从那以后,家里专门买了一个小发电机,只要停电超过半小时,就自己发电。
身体的劳累,她能承受。夫妻俩总抱着一丝希望:妈一定能醒过来。张小军是家中的老小,是婆婆四十岁上生的。婆婆病了以后,对张小军打击很大,他总是说没妈哪行啊?同样是两个孩子母亲的阴艳池理解丈夫的感受:不管长多大,妈在才安心啊。临出院时,医生叮嘱要不断刺激婆婆的大脑,阴艳池就和张小军经常用手掐老人的敏感部位,每天不停地和她说话、唠嗑。还买来了录音机放老人最爱听的河北梆子。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一次掐老人胳膊的时候,奇迹突然出现了,老人睁了一下眼,这让夫妇俩兴奋不已,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时间到了2003年的4月份,一天,阴艳池在给婆婆喂药时突然发现,插在鼻子里的胃管被拔了下来,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婆婆的右手能动了,“妈!妈!”阴艳池兴奋地大叫,婆婆终于睁开了眼睛。
婆婆虽然醒了,但记忆并没有恢复,连儿子、媳妇都不认识,全身仍然不能动。阴艳池夫妇俩继续不断地叫她,问她问题,坚持给老人做按摩。就这样,两三年过去了,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认出了身边的儿女,说话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慢慢地变得比较流利。
百善孝当先我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2006年1月4日,记者来到阴艳池家,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全然看不出这是一个家中有常年卧床的病人的家,陈小勤老人正坐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知道我们来采访,老人和我们打招呼,直说:“儿媳好,孩子们都好。”
阴艳池说婆婆现在还不能下地,但精神很好,耳不聋眼不花,血压、心脏都挺稳定,“北京武警医院的专家说我妈年龄这么大,能恢复过来,真是奇迹。”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阴艳池不信,她信“百善孝当先”。在父母的带动下,两个上高中的儿子也非常孝敬奶奶,放学回家来,帮着奶奶做按摩、喂饭,擦屎擦尿。知道奶奶爱看戏,俩人把过年得的400元压岁钱凑在一起,给奶奶买了个VCD。阴艳池说:“婆婆的病好得这么快,靠得是哥哥姐姐们的帮助,也靠婆婆的坚强。孝敬父母,是做儿女们该做的。眼看孩子们都大了,也懂事了,我给孩子做个榜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