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昔日“农转非”今朝“非转农”

昔日“农转非”今朝“非转农”

时间:2023-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非转农”成为一个新问题。十几年过去了,一些原来办理了“农转非”的人,如今却要求“非转农”,要求再找回自己的农民身份。而这时,像10年前办“农转非”一样,“非转农”更不容易。在“非转农”的人流中,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分征地款。由于征地,有关部门为高油房村和南壕村的村民办理了“农转非”。去年一年,约有9000人办理了“非转农”手续。九原区基本以农区为主,“非转农”现象在九原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昔日“农转非”今朝“非转农”

《包头晚报》2006年4月21日

通 讯

作者:刘蔚君

编辑:马小梅

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曾经是许许多多中国农民的梦想,因而“农转非”的热潮轰轰烈烈几十年而不衰。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城镇敞开怀抱迎接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城镇建设的洪流中时,城市却已失去了曾有的诱惑力,越来越多当初费尽心思跻身于城市的人们正在渴望重新成为农民。今天,“非转农”成为一个新问题。

从农民变成市民,从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农转非”的热潮,当时,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一个的“农转非”名额被炒得热火朝天。十几年过去了,一些原来办理了“农转非”的人,如今却要求“非转农”,要求再找回自己的农民身份。

记者在不少乡村都听到了“非转农”的故事。

谢龙的故事

谢龙是九原区古城湾乡沟门村人,今年28岁。这个脸膛黑黑的小伙子在家乡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浴池,同时,还开着一个采石厂和一个碎石厂。从他家住的小楼和出门的“坐骑”,就能感觉到他生意的兴隆、生活的富裕。谢龙现在的身份是农民,但10年前他是城市人。他是一个由农村人变为城市人,又从城市人变回农村人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寻到“农转非”和“非转农”的历史痕迹。

1995年,18岁的谢龙中学毕业。当时,大多有本事的农民都忙着往城里跑。谢龙的父母也希望这个独子成为市民,在城里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于是,脱人找关系,花几千元钱买了一个“农转非”指标。然后,短暂的喜悦过后,谢龙再也没有体会到市民户口有什么好处。“找个临时工,根本不用户口,附近的糖厂就经常招人;找个机关事业单位的活,自身不作主,根本没指望。”谢龙幽默地说:“要说转成市民户的好处,就是领了几年的肉补,每年几十块钱。”

在持有市民户口期间,谢龙一直在当地派出所帮忙,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渐渐成熟的谢龙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2003年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手上的事业,同时决定把转出去的户口再办回来,找回自己的农民身份。而这时,像10年前办“农转非”一样,“非转农”更不容易。谢龙说:“先得村委会同意,村民代表同意,然后,还要乡里同意,当地派出所同意,公安分局同意,最后,市公安局还要把关。好在我从小就在村里长大,所以还没遇到太多的困难。”

经历了这一番波折,谢龙的母亲明白了一个道理。她对记者说:“再让当市民也不当了。当市民有什么好?找不到工作,就什么都没,还是守着这一片土地心里踏实。”

其实,像谢龙这样,为找个工作而跻身城市的不在少数,而经过多年的拼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实现这一简单的梦想。虽然进了城,但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他们,没有对他们进行适应新生活、从事新职业的必要培训和教育,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和生活保障也缺乏相应的制度性安排,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加上自身技能的缺乏,让他们只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于是,不少人在一番痛苦的反思后,重新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回到农村,再当农民。

形形色色“非转农”

记者在一些基层派出所了解到,“非转农”现象在各个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非转农”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

武敏当年是抱着离开农村的想法狠心读书考上大学的,本想学成后分配到一个不错的单位,从此吃上“皇粮”成为城市人。但小武毕业那年,国家取消了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所有毕业生都被推向了人才市场。虽然人才招聘一场接一场,武敏也在几家单位干过,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武敏手提档案跑了几年,眼看着城里的工作越来越难找,而在农村,由于实施了减免税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城乡差别日益缩小,武敏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还是回家乡、当农民。“毕竟,农村还有土地让我糊口。”

在“非转农”的人流中,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分征地款。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一些发展中或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村子里,各种占地现象多了起来,让村民可以分得不少征地款。这也是吸引很多人千方百计“非转农”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征地,有关部门为高油房村和南壕村的村民办理了“农转非”。去年,高新区遵从居民的意愿,又为高油房村和南壕村3944名居民集体办理了“非转农”手续,转制居民全部退出了转制,恢复农业户口,并依法恢复了高油房村和南壕村春耕生产、宅基地和房补贴等,在解决南壕、高油房两村土地征用和生活费补偿等问题上,目前已经兑现补偿费6599万元。

从“向往”到“回归”,也许在他人看来这是一个无奈的潮起潮落。其实个中滋味,只有对于这些跳出农门又再次挤入农门的人才有着至深的体会。

新农村的诱惑

“非转农”包含着城市的无奈,更体现了农村的诱惑。

据介绍,在九原区古城湾村,村集体企业的收入加上附近企业给付的污染补偿,村民一年就能分得1万多元。东富村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子,村集体一年单从一家企业就能挣三四百万的劳务费。

南海子村算得上是九原区的富裕村。村主任李金龙说,随着南海子村的不断发展,要求“非转农”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就有30多名从村里出去的人要求再转成农民。但是,由于土地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村里只接收了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因为,“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更有利于南海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再回来当农民?”谈起这个话题,李金龙一脸的自豪:“这是新农村的吸引力!”

据介绍,从2004年开始,南海子村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强:

每年村里给村民发放两次福利,每人共计200多元。

只要是南海子村村民,上至风烛残年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都可以享受到村集体的医疗保险,个人不拿一分钱,参保费全部由村集体出。

今年,村集体又有新举措:

年满18岁的本村青年,够条件结婚的,都可享受到一套楼房,个人只需拿建房的成本价。

65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到65元的养老金,一年共计720元。

本村考上大学的孩子,每人每年可得到3000元助学金,直到大学毕业。

“在城市哪有这待遇?”采访中,一位老农感慨地说。

待遇上去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腰板就硬起来了,一时间,“农民户”炙手可热,这让作为一村之长的李金龙颇有些骄傲。他自信地说:“现在我敢说,如果两万元买一个南海子村的户,要来的人可能就要打破脑袋!”

记者从包头市户政支队了解到,近年来,“非转农”现象逐年增多。去年一年,约有9000人办理了“非转农”手续。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这主要是近年来农村的吸引力使然。

九原区基本以农区为主,“非转农”现象在九原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九原区去年推出了构筑农村社保体系的8项措施,其中包括为农村65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保险、五保户老人集中供养、提高农村义务兵抚恤金等一系列措施。今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又可享受到“两免一补”,这些,对本身就对农村有着一种特殊情结、从农村走出去的城市人来说,无疑都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又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的吹响,农村更加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采访中,记者见到,我市建设新农村办公室的专家们正马不停蹄,忙着为每个村子把脉,扬长避短,与村干部们探讨各自的发展方向。

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