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策划服务——从《长沙晚报》的创新发展看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
邬恩波 刘先根
有学者两年前就提出中国传媒业将有“拐点”之虞。2005年,当中国传媒业特别是报纸平面媒体广告全面下滑的时候,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就媒体而言,真正的敌人不是困境的出现和经验的缺乏,而在于不善于及时把握变化的要求,提出相应对策,并及时推动其实施。就党报性质的晚报而言,应该力求以贴近提升品质,以品质扩大影响;以策划彰显个性,以个性吸引读者;以服务体现晚报特色,以晚报特色凸显市场活力,最终取得不可替代的晚报品牌竞争优势。
以贴近提升品质,以品质扩大影响
机关报晚报决定了报纸的权威、高端和主流,但是高高在上,阳春白雪,这样的“高端”只能悬在半空中,是无法“落地”的。我们需要“高端”,但决不是高高在上、简单说教,拒读者于千里之外,这样的“高端”最后只能是孤芳自赏,被读者和市场所抛弃。因此,党报性质的晚报要走市场,要抢占报业竞争的制高点,就必须解决“落地”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充分做好贴近性文章,通过贴近提升报纸品质,进而以高品质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因为只有将“高端”与“贴近”结合起来,寻找到党委政府满意和读者喜欢的结合点,这样的报纸才会体现高品质,才会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做好“高端”和“贴近”相结合的文章,《长沙晚报》一再改版提质,不断改进报道手段,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可读性,贴心为广大读者服务。为此,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新闻报道的“三化”原则并付诸实践,即时政新闻通俗化、经济新闻生活化、社会新闻主流化。通俗化和生活化,要求新闻贴近读者,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主流化,则强调社会新闻要有高格调、高品位。加大对本地社会新闻的覆盖率,办好“社会”新闻版,办好《社区记者在身边》、《急诊室的故事》等专栏,将社会新闻报道的领域延伸至普通人的身边事,报道贴近生活的要紧事、提供经验的家里事、普通人身上的感人事、不同寻常的有趣事,做“离你最近的报纸”。我们知道,越是区域化地方化的报纸,越是与读者生活接近的报纸,就越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
同时,更加讲究报道的手法,注重从市民关心、理解、参与的角度切入,以增强读者的关注度和支持力。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党报头版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贴近不够的问题,我们在尽力做好报道贴近性的同时,2004年4月1日起,《长沙晚报》在A9版推出《市井热读》(今年改为《今日热读》)作为“第二头版”,以读者关注度高、市场贴近性强的热点新闻,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精美的版面语言构成版面内容和形式。此版一经推出,读者反映好、市场反响好,在全国省会城市党报中首开先河。为进一步听取读者对报纸内容、广告和发行的意见,增强读者对报纸的参与性、互动性,扩大报纸的影响力,今年3月1日起,《长沙晚报》每天在相对固定的版面推荐有特色的文章和广告篇目等,让读者以短信方式投票,评选出每日佳作(最佳新闻、最佳广告),采取一日一小奖(彩屏手机),一月一大奖(笔记本电脑)的形式,目前读者参与热情很高。这种形式既扩大了报纸的品牌影响,又通过读者对报纸内容信息的反馈,使采编人员知道读者需要什么,市场欢迎什么,从而使我们的报纸更贴近读者、贴近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晚报》今年恢复了以前的品牌专刊之一——《星期天》专刊。我们正是力图通过《星期天》专刊等版面向读者传达一种信息:“我最贴近、最好看!买我!”像前不久《星期天》专刊推出的《一个农民扳倒13家化工厂》系列文章,通过新时期环保卫士——长沙县黄兴镇蓝田村农民章志标的事迹,表现了新时期农民的崭新形象。报道一经推出,即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引起热议,各大网站和报纸平面媒体纷纷转载,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还为此专门作了批示,要求全省各媒体加大对章志标的宣传力度。香港凤凰卫视通过《长沙晚报》的《星期天》专刊文章了解到章志标的事迹后,3月2日,专程将章接到北京,接受主持人曾子墨的专访,并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个典型为什么影响大,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将“高端”的东西(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环保,关注生存环境,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主题)与“贴近”的东西(身边的普通农民、新时期的新农民形象)结合得到位。也正因为“贴近”得好,才体现了高品质,扩大了《长沙晚报》的品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星期天》专刊的再次面世,既是高品质的展示,也是“高端”与“贴近”的最佳融合。
把贴近做到位,不仅仅是解决好“高端”与“贴近”的结合问题,还要处理好副刊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长沙晚报》的橘洲副刊一直是块品牌,通过它成长起来的文学湘军队伍不小,像著名作家韩少功、何立伟、何顿、残雪等都在《长沙晚报》发过不少文学作品,《湖湘文苑》在湖南乃至全国文学界都有影响,特别是当今阳春白雪已渐式微的情况下,长沙晚报还在努力培植文学新人,可谓匠心独具。但报纸毕竟不同于文学刊物,报纸副刊如果一直在纯文学的路上走下去,势必得不到大量普通读者的欢迎。因此,本报在继续办好“阳春白雪”类专栏的同时,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下里巴人”,如我们开设的《城市屋檐》、《周日闲情》、《视觉春秋》等,同时推出了在读者中颇受好评的《双休日》刊,像其中的“双休·倾诉”、“双休·时尚”、“双休·休闲”等,关注普通受众,关注小人物的情感世界、情感诉求、审美时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版面强调了贴近,强化了服务,比如休闲到哪里去?有什么最新最时尚的东西等等,无论蓝领、白领、金领,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双休日》中找到自己想读、想写、想倾诉的内容。从运作的效果看,副刊在贴近读者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策划彰显个性,以个性吸引读者
在新闻竞争中,报纸必须通过新闻策划彰显个性,进而以个性吸引读者。新闻策划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掘。报纸的竞争,既是观念的竞争,更是策划层面的竞争。新闻策划可以减少无序、不确定性和同质化倾向。新闻策划的重要在于通过策划努力把无序转化成有序,把模糊变得清晰,把同质转化为差异和个性。只有通过策划彰显个性,在为读者提供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前提下,再佐之以高度个性化的新闻报道,来吸引读者,树立品牌优势。2005年,在报纸广告全面下滑的形势下,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广告增幅却高达42.68%,这同报纸的细分受众市场,以及个性化的策划、个性化的报道、个性化的服务是分不开的。因此,就报纸而言,只要真正把策划抓到位了,其传播效果,其通过策划彰显出来的个性特点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显而易见。概而言之,策划好处有五:一是可以明确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避免报道的盲目性,有助于优化报道选题;二是可以更好地捕捉信息,开掘主题,集思广益推进报道上档次、上水平;三是策划可以使采编内部有效分工与协作,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四是策划可以随机应变;五是策划可以巧借外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沙晚报既注重报纸的微观策划,即对某一新闻事件报道的具体策划;又注重宏观策划,即对报纸的整体改版提质。长沙晚报经典策划很多,像为迎接新世纪,《长沙晚报》联手系列子报推出100个版的新世纪特刊,创下了湖南省当日出版版数的最高记录,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2002年底,《长沙晚报》推出“年度红皮书”,回眸世界大事,聚焦国内、省内、市内热点,从此,我们年年推出“年度红皮书”。如今,“年度红皮书”已成为《长沙晚报》的一块品牌。
在抓好重大策划的同时,《长沙晚报》还注重细分受众市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以此彰显报纸个性。为此,我们加大了体育、文娱新闻的报道力度,力求对重大文体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在宏观视野中寻求闪光点;对重大文体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在理性思辨中寻找探索点;对重要文体人物进行深入采访,在人文关怀中寻求动情点。针对现在爱好足球者众多,读者年轻且消费能力较强的特点,今年《长沙晚报》专门辟出一块《体育·足球》版,满足广大足球爱好者的需要。《长沙晚报》的文化报道立足于省会长沙,策划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报道:像前不久针对湖南“湘绣”落选四大名绣之事,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跟踪报道,分析了“湘绣”为何落选的原因,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湘绣”品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重塑“湘绣”的品牌,这个深度报道在湖南省会长沙所有报纸媒体中独此一家。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为此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省有关部门立即启动保护机制。这充分体现了《长沙晚报》的策划之功和个性张扬之魅力。
以服务体现晚报特色,以晚报特色凸显市场活力
机关报晚报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权威、高端、主流当然是优势所在,但更受读者欢迎、市场青睐的还在于浓郁的晚报特色,通过更通俗、更活泼、更年轻、更有味、更有用来完成对读者的全方位服务,又以全方位的服务凸显晚报特色和市场活力,使我们的报纸更好看、耐看、必读,最终实现报纸的竞争强势。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长沙晚报》更注重在“晚报特色”这一块着力耕耘。为此,我们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雅俗共赏,力求更通俗一些
这里的“通俗”是指新闻、文章的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不是低俗或者媚俗。其实,当今的报纸也好,电视也罢,为什么受读者、观众喜欢的总是俗一点的文章、俗一点的节目,为什么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受到大家的追捧,湖南经视的《越策越开心》、《娜可不一样》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关键在于其俗得到位,俗得好看,俗得让人轻松,俗得让人愉悦。因此,强调通俗,有利于报纸进一步吸引读者注意力,扩大报纸影响力。
2.严肃活泼,力求更活泼一些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各种政策的解读,本身就是严肃的事,因此,党委机关报头版的严肃、呆板在一些人看来就成了自然的事。其结果是读者不爱看,领导可能也不满意,市场不欢迎。市场的竞争迫使我们必须注重主流新闻的通俗、活泼,让人于不知不觉中、轻松愉悦中获取信息,受到陶冶。
3.老少皆宜,力求更年轻一些
从目前晚报读者结构看,存在小部分读者年龄偏大的问题,因此,改变读者结构,关注年轻读者,吸引年轻读者,需要我们把内容做得更轻松、更时尚、更前卫。有人说,拥有年轻读者,就意味着拥有报纸的未来,此言不假。像我们的“双休”刊、“菁菁校园”等就是吸引年轻读者的。2005年3月,我们分两次7个版推出“崛起的中南大学”特别策划,在中南大学和省内其他高等院校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好的发行效果和校园影响力。
4.内容丰富,力求更有味一些
一张报纸首先要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资讯,因为只有内容丰富了,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如果说报纸的内容是一桌丰盛的精神大餐的话,那么,能否做得更有味一些,引起读者的“食欲”——阅读欲望尤显重要。媒介批评家埃德温·戴曼德告诉人们:“新的编辑哲学显著地改变着新闻表现、编辑以及采集的方式。编辑可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取悦读者和指导读者。”我们认为,一张报纸应该让读者从阅读和品味中体会到乐趣和满足。《长沙晚报》的“新闻大餐”、“连载”、“博览”等受到读者欢迎,就在于这些东西有味、有趣,能勾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服务读者,力求更有用一些
服务读者的问题,其实就是增强读者意识的问题。编辑记者都应该有读者意识,强化服务性。就晚报而言,提供信息就是提供服务,晚报就要做成各种有用信息的总汇。所谓有用,就是无论是新闻版还是周刊专版,都要剔除无效信息,提供贴心服务。有用就有影响力,受欢迎程度决定影响力的大小。换句话说,要使读者看了我们的晚报之后,能得到工作上的帮助,生活上的提醒,情感上的沟通,精神上的享受。服务性不是说某些版、某些稿专门讲服务性,某些版、某些稿可以不讲服务性,服务性应该体现在报纸的每条稿件、每个版面上,应该体现在采编人员的立意、构思和选取报道角度等方面,应从整个报纸中体现出对读者深深的人文关怀。譬如周刊、专版的服务性问题,说白了,也就是处理好“大众”(普通读者)和“小众”(房地产、家电、IT行业等领域的从业人员)的关系。综观国内各大报纸的房地产版面,绝大多数都是将重点放在“产业、市场、企业”上,而能为购房者提供服务指导和大量资讯的内容则基本上充当配角。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媒体竞逐房地产广告有关,因为行业报道是吸引发展商也就是所谓的“小众”眼球的捷径,于是“小众”成了众多媒体锁定的方向。服务、资讯等“大众”关心的内容见效慢,于是媒体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我们认为,周刊在配合经营、服务好经营的同时,应该完成从以产业报道为主向服务、资讯转轨的过程,一味地放大产业报道,短期可能增加“小众”的关注度,长远看,可能是舍本逐末。《长沙晚报》的《广厦周刊》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成为长沙房地产报道的一块金字招牌,但我们在办报的过程中感觉到,还必须更深一层地推进改革,让某些版面走“房地产报道社会化”的路子,在为读者提供服务和资讯上下功夫,把这些版面的重点转向市民生活,以及和“住”相关的各类社会生活话题。让《广厦周刊》这块金字招牌真正成为市民选择房产的好帮手、业界的好园地,真正地为各阶层读者提供既服务到位又比较有用的信息,从而体现报纸的品位和格调。
如果说报纸的竞争造成了报纸的趋同化,那么紧接下来的竞争将是比拼报纸的内在质量,即个性化和特色化。作为一张权威高端主流大报,作为一张机关报晚报,我们力求每次权威发布都彰显地位,每篇热点报道都震撼心灵,每一次成功策划都力透纸背,每一个招牌板块都精耕细作,每一篇报道和信息都服务到位。
竞争的态势同样提醒我们,《长沙晚报》要想继续保持竞争的强势和优势,就必须始终知变应变善变,始终坚持创新求变。不仅仅是版面、栏目、报道方式的创新,也不仅仅是一两个新招新策划,而是全方位的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等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永葆“长沙晚报”这块金字招牌的竞争力。
(作者邬恩波系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高级编辑,刘先根系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总编室副主任、主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