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四大功能——《武汉晚报》“为百姓谋利益”新闻实践分析
何建新 赵代君 胡 俊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需要“和谐”地运用舆论力量。新闻报道因其特殊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完全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嘹望哨,作为社会道德良知的承担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到底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本文从《武汉晚报》近几年来贯彻“为百姓谋利益”理念的具体新闻实践着手,分析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四大功能。
一、媒体的参与功能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信息传播者,还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因为媒体可以凭借号召力与影响力,在新闻事件中起到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推动新闻的进程。
从2004年5月起,《武汉晚报》持续一年,锲而不舍地、全方位地报道华中师范大学归国教授陶宏开及其“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正是由于媒体积极地参与、组织、策划、协调和推动,陶教授及“挽救行动”才得以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成为当年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
我国现有网瘾少年244万,他们沉溺网络,无心求学,荒废了学业和青春,让家长、老师焦虑不安,成为影响家庭与社会稳定和谐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挽救他们,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工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关乎到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
2004年5月,一位网瘾少女的母亲向武汉晚报求助,她17岁的女儿曲倩曾是名校尖子生,因沉溺上网,长期逃课,面临休学。她动过手、报过警,但毫无作用,只能向社会求助。5月5日,《武汉晚报》头版头条推出《母亲流泪寻求良方:谁来救救女儿》,强力引导社会共同破解上网成瘾难题。见报当日,陶教授主动揭榜。
在记者安排下,陶教授在家里接待了曲倩母女俩,经过11个小时的交流,曲倩终于醒悟,同意复学,暂时告别网络。此后的两个多月,每天从清晨8点至深夜12点,陶教授在家里接待网瘾少年和他们的家长,提供一对一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65名网瘾少年和曲倩一样成功转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武汉晚报》旗帜鲜明地提出,与陶教授共同面向全社会发起“挽救行动”,打造“4个100”工程,即报道100天,推出100个版面,联动100家媒体,影响100万人。双方共同举办大型讲座,向社会征集369名志愿者,让武汉的每个社区都出现了“挽救行动”的身影;同时,开办“挽救行动”网页,设热线电话……向社会扩大报道影响力。经过精心策划,持续报道一年,发稿200篇,最终使“挽救行动”花开全国。
目前“挽救行动”的参与者,由《武汉晚报》扩展为300余家媒体,由陶教授扩展为5000名志愿者,由武汉扩展到36个城市,有10万家长、学生接受了面对面的培训。央视《新闻联播》、《新闻调查》、《东方时空》、《面对面》等10余个名牌栏目先后聚焦陶教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俞正声和中宣部有关领导先后给予高度评价。共青团中央聘请陶宏开为“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陶教授走进2004年度中国电视十大新闻;“挽救行动”被评为武汉年度十大新闻。
应该说,这期间《武汉晚报》承担了诸多报道之外的社会责任,包括组织家长座谈会、志愿者培训、武汉剧院的千人报告会,接听热线等。这些参与,推动了新闻的发展,使活动与新闻进入良性循环。如果没有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参与和推动,新闻事件很可能中途夭折,新闻报道很可能就是“半拉子工程”,不可能产生持续关注度,更不可能达到影响力的最大化。
2004年初,《武汉晚报》关于巴东中医院护土王飞越临死前要求捐献角膜的报道,感动全国,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报道的成功也是记者参与的结果。
2003年11月17日,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巴东县中医院护师王飞越流着眼泪拨通了500公里外的《武汉晚报》新闻热线电话:“我是一名肺癌病人,现在病情已恶化,我想捐出眼角膜,但我们这里和宜昌市都没有地方接受,你们能帮助我满足这个心愿吗?”《武汉晚报》长期跑医疗的记者田巧萍当即与深圳狮子会眼库负责人姚晓明博士取得联系,姚晓明博士同意接收王飞越的眼角膜,但巴东与深圳路途遥远,他们担心取下角膜可能会因时间过长无法使用,希望在王飞越过世后即摘除眼球,24小时内送往深圳。王飞越想都没想就表示同意。田巧萍联系武汉艾格眼科医院医生到巴东取眼球,深圳的姚晓明博士即刻飞往武汉,在当地做一例移植手术,让武汉的三个患者摘受一个角膜后,带着另一角膜回到深圳再做一例移植手术。
此后,田巧萍曾三去巴东,保证了王飞越眼角膜死前不受感染、顺利捐出,并让4个人受益。同时,对王飞越临死前为了保证角膜质量,强忍剧痛,苦求放弃治疗的表现也报道得感人至深。没有记者的参与,王飞越的高尚愿望就仅仅是个愿望而已。记者在捐献者与医生及受益者之间牵线搭桥,功不可没。
二、媒体的动员功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可以起到社会动员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舆论在呼唤社会诚信友爱方面不仅可以起到宣传动员作用,还可以成为强力救济工具。从2002年4月开始,《武汉晚报》推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公益新闻品牌《扶助行动》专版,每周用一个版面来开展这项“爱心工程”,有计划地层开紧急救援、扶危济困、助学助养等多项公益事业,主持人喻敏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善人”。
“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夺走了新洲区邾城街铁甲村14岁女孩谢秋荔一家5口的生命。2003年5月15日本报一篇《恐惧中的女孩好想活下去》,牵动众多关爱的心。仅10天,小秋荔就收到社会捐款26250元,小秋荔同家人一起到北京天坛医院进行专家会诊,后回到武汉长航总医院成功完成手术。9月初,小秋荔脱离了危险,重返久违了的校园,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开始了正常的学习。
扶助行动经历了从扶助典型个案到对一个特定群体的关注,再到对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同时不仅限于物资,还体现在精神上,让报道启发社会爱心,使扶助行动体现媒体人文良知和社会爱心人士的人性与道德的光辉。
2004年9月1日,“扶助行动”推出大型公益活动“慈善一日”,所有捐款人的名字全部见报。这些人里面有省委书记、80多岁的老人,也有出生仅10天的婴儿,既有国企员工,也有私企老总……
在3年多的时间里,《扶助行动》发表报道近2000篇,让4435名社会困难群众直接从5万多爱心人士那里获得的善款高达1300万余元,3000名志愿者活跃在各个阶层,组织公益活动近百项……如今,“扶助行动”已成为江城极具影响力的慈善公益品牌。
三、媒体的联动功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媒体的作用除了参与、动员之外,还可以与众多部门展开联动,推进民心工程。
不论是就业,还是下岗再就业,都涉及到人的饭碗问题。民以食为天,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2002年11月20日,《武汉晚报》推出了由记者雷雨举办的《找工作》栏目。至今,已刊出900余期,与有关部门组织招聘会达34场,进场人数达60余万人,帮助6.9万余名求职者走上了工作岗位。
来自省教育厅的统计表明,到2004年开学时,我省共有在校高校学生90余万人,贫困生至少有18万人,特困生近10万人。为给这些贫困生找到一份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2003年,报社策划了一次“为贫困大学生捐岗位”活动,有4406名贫困大学生找到了勤工助学岗位;2004年10月,武汉晚报“再为贫困大学生捐岗位”活动,有4990余名贫困生喜获勤工助学岗位。
下岗失业人员因技能单一、年龄偏大,一直是就业市场上的难点。为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3年9月,报社策划了“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的三送活动,与政府部门一起,将1万余个岗位送到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家门口,受到市政府的首肯。
类似的行动,《武汉晚报》做了很多,充分发挥了媒体与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2001年10月中旬,武汉晚报新闻110接到远在新疆的湖北民工的投诉:数千名湖北民工赴疆采棉,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棉花减产,分文未赚,连回家的路费都无着落。报社当即派出记者奔赴新疆,推出《情系新疆采棉工》专栏,对湖北民工受困新疆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国家劳动部高度重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明确表示,确保10月25日之前帮助民工启程返乡。报社从采棉现场发回报道20多篇,并且坚持和最后一批返乡民工一起离疆。至此,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要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这方面,武汉晚报作出一系列探索。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紧紧依靠党和政府,与各职能部门联动。
四、媒体的监督功能
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而舆论监督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些事情只要在百姓关注、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结合点上做文章,通过舆论监督可以达到推动工作,迅速解决问题的功效。武汉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收到明显成效。
2002年8月9日上午,市民杨先生拿着给小女儿看病的病历和收费单据到武汉晚报投诉。他的女儿仅仅患了一个小感冒,有点咳嗽,到武汉市儿童医院看病,导医将他们引进治疗哮喘专科的陈教授诊室里,结果一下花去1000多元。孩子是过敏体质,但为了多开药,陈教授竟开了许多过敏体质慎用的药品。
投诉引起了编辑部高度重视,决定通过这个典型事例,撕开“大处方”的口子,在头条推出报道《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其后6天推出5个头版头条。武汉市儿童医院作出了解聘陈教授的决定,武汉市卫生局召开全市各大医院院长会议,要求各单位引以为戒,自查自纠。市卫生局纪委还组成专门班子对全市各大医院的处方进行了抽查。
市卫生局通过晚报向全社会郑重承诺,若发现药商在背后操纵医生的处方,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将停止进这个药厂的药品,并再次向全市所有医务人员重申严禁药品回扣和开“大处方”的有关规定。此后,大处方现象在武汉得到根本性改变。
正是由于这组报道切中时弊,严谨有力,社会效果良好,在年底新闻评选中,一路走到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领奖台。评委们评价《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媒体的监督作用,还应该体现在对社会弱者的帮扶上,体现在对不讲道德、法律,不讲公平信义、恃强凌弱者的鞭笞上。
2000年12月武汉晚报新闻110热线3部电话,开始被民工们的求助电话占据。至29日,直接来报社或打电话求助的民工达150人次,涉及民工近千人,工资欠款高达300多万元。民工们说:“我们举着借条、结算单,找雇工老板,但老板不结账,有的还打人。我们只好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报社身上。请你们帮我们讨一下钱。”
武汉晚报编辑部决定启动“帮打工者讨工钱”行动,到2004年岁末,武汉晚报“帮打工者五讨工钱”,武汉晚报已为6000多民工讨回近450万元工钱。五讨工钱,体现了《武汉晚报》的办报宗旨,体现了他们对民工的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
除了锲而不舍地帮民工讨工钱,《武汉晚报》还设立《新闻148》专栏,通过舆论帮弱势群体依法维权。这个专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倾情为百姓维权,并组建“百人律师团”。
仅2004年一年,“新闻148”先后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各类法律援助和法律帮助300余件,接听电话2.3万余个,接待来访700余起,举办“律师帮你讨工钱”、“法律义工会"、“法律援助赶集会”、“名律师教你巧打官司”、“法律援助进社区”等各类活动10余起,直接帮扶的群众达5万余人次。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体的特殊功能首先取决于媒体的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是: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以有说服力的正面报道激发社会活力,以客观准确负责任的报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时刻注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尽心尽责。
只有自觉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媒介的特殊功能才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通过媒介的公信力与覆盖面,产生最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体现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的新闻追求和媒介精神。
(作者何建新系《武汉晚报》总编辑;赵代君、胡俊分别系《武汉晚报》新闻110部主任、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