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以及老人的生日
母亲生于何年我知道,但生于几月几日,却不知道。母亲70岁时,我打电话让在母亲身边的弟弟妹妹为母亲庆贺。他们所选的庆贺之日是象征性的,没有刻意要等到准确的生日,所以我虽博了个还算有孝心的名,但母亲的生日仍未搞清(父亲的同样)。
公元2005年的12月14日,我打电话回家问候母亲。在闲谈中,母亲说今天是她的生日,农历11月14日,巧了,今年公历也是14日。她话里,对父亲有几分埋怨,言别的老太太买了件羊毛衫,她回家向父亲念叨了两句,父亲说你现有的羊毛衫此生不一定能穿完。她言对她的生日父亲没有反应。我说我打电话让妹妹买鲜花、蛋糕和羊毛衫,再把父母接出去吃一顿。母亲在阻止,说没必要,但我明白她内心对鲜花蛋糕是盼望的。
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丢失了许多的亲情。
从物质上不赡养父母者有之,常见报端披露。如某人生了六七个孩子,晚年却没有一个子女供其衣食,晚景凄凉。还有一些子女,使出吃奶的劲榨干父母,父母省吃俭用砸锅卖铁四处举债供子女读书,子女大学毕业不找工作挣钱养家,还要读什么研究生,继续要父母供养。父母拿不起学费,有些还被告上了法庭。目前仍然有一批吃老族,靠在老人身上,以亲情的名义,使父母永远处在重荷之下。
不进行精神赡养者亦有之。有些人觉得父母靠退休金靠积蓄可以自立,便不资助父母,同时也很少探视父母,写封信打个电话也难以做到。实际上,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今天,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为重要与可贵。这个道理简单吗,如同一加一。遗憾的是简单的事情也难以做到,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在中国,过生日的人很多。但那常常是父母给儿女过,祖父母为孙辈过,或者是年轻人自己过。晚辈为长辈过的有,但不是很多。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得不那么美气。
过生日,是一种纪念,一种喜庆,一种相聚或者热闹的理由。什么人最需要过生日,窃以为是老人而非青年人。因为老人时日无多,而年轻人美好的岁月还在后头。但被忽视的,大多是老人。来日方长,幸福长远的年轻人,却被摆在了首要的重要的位置。生活以至生命就这样倒错着。
在母亲的生日,我突然有了一种羞愧感。我感觉我的人生有许多的失误失败,对于亲情的漠视,是其中重要的失误和失败。
中国是一个有着“孝”之传统的社会。“孝”常与“忠”联系起来表述。忠孝礼义,孝排第二。一个人,如果没有孝心,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重视,不尽赡养之责,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可能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人。
今天的年轻人,中年人,似乎都有必要检视自己,补补“孝道”之课。
2005.12.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