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明末学者、书画家。明代天启二年(1622)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1585年,黄道周生于漳浦县铜山所,即今东山县铜陵镇,出生于世家,年少家贫,自幼聪颖好学,5岁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
黄道周勤奋苦读,11岁即善文章,14岁游学广东博罗,获誉“闽海才子”,18岁居铜山海中塔屿耕读攻《易》;20岁开始与灵通山结缘,23岁始致力讲学著作,25岁携母迁居漳浦县城,28岁后隐于县城东郊的东皋攻书;38岁时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黄道周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黄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赏识,为先师作《节寰袁公传》,记述其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历程。
袁可立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言官,曾因直言进谏被万历皇帝罢官回籍26年,又是明末著名的主战派将领,对黄道周一生影响很大,后来黄道周为钱龙锡辩冤和反对杨嗣昌议和直谏皇帝二事,都颇有先师袁可立的刚直之风。
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
黄道周也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态,是黄道周行草书的主调。
黄道周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点画多取隶意;字虽长,但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让点画变得绵而密,虽略带习气,但奇崛刚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尤显出其人刚直不阿的个性。
如黄道周立轴代表作有行草书《赠蕨仲兄闻警出山诗轴》、《闻奴警出山诗轴》等,两作均加大行距,以连绵草书而成,有奋笔直下之势,激情燃纸,振迅耳目,如闻钟声、蹄声于道。
黄道周的楷书主要学习钟繇,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更显得清秀、飘逸。
他的楷书,如《孝经卷》、《张溥墓志铭》,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
黄道周的行草书,如《五言古诗轴》,大略类其楷书的体势,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朴拙的风格同样接近钟繇。他的隶书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不如楷书那样古拙清刚。
从黄道周书论中,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而对其当代书法,则并非如此。
黄道周的子孙后裔有许多人于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繁衍子孙。他们的后裔在台湾繁衍,人口逐渐增加。明清时代,政府在台湾、澎湖设澎湖游兵,长戍澎台,3年换防,以防外敌,政府抽调铜山、浯屿等水寨官兵到台澎守卫、黄姓乡亲也都被派去戍卫,如黄象新,澎湖水师协右营游击,戍台有功。
■黄道周行书书法
索靖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姊之孙,在书法上受张芝影响很深。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尤精章草。晋武帝时,他和另一大书法家卫瓘同在尚书台供职。卫瓘为尚书令,索靖为尚书郎。由于二人在书法艺术上独具风格,当时被人们誉为“一台二妙”。
在长达200余年的班兵轮换制度中,铜山约有4万余名官兵分别先后赴台澎戍卫。其中有部分是黄道周后裔族人。清代铜山诗人马兆麟赋诗道:
重洋百里戍台湾,艋舺澎湖递换班;
二百年来人事变,征夫休唱念铜山。
当时世人尊称黄道周为黄圣人、石斋先生,因此在台湾的黄道周后裔族人和家乡一样,尊称黄道周为“黄圣人”,不忘“石斋故里是吾家”,台湾一些黄道周后裔家中挂有黄道周像,以教育子孙后代不忘本源。
据台湾《寺庙志》记载,台湾民众为了纪念黄道周的高尚节义,在郑成功时代,就在台湾建庙奉祀,以供千秋景仰。在台湾有许多民众纪念黄道周的史迹。
在台北艋舺康定路坐落着一座奉祀黄道周的庙宇,名为“晋德宫”,也称“黄府将军庙”。该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台湾民众传说,系由一黄氏移民由福建奉灵入台,在艋舺竹巷尾,先搭盖一间小庙奉祀。
1683年,施琅将军统一台湾时,民众为避免清政府责罚,故将黄道周庙改为“助顺将军庙”,以作掩护,名为“晋德宫”,并配祀福德正神及谢、范二将军,继续进行奉祀。
1862年,一李姓信徒有感于神灵显应,便筹建庙宇,经过台胞努力,扩大重修庙宇,并增建钟鼓楼,竖碑石,以重信仰。
阅读链接
明亡后,黄道周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亡后,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其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
当时,清廷派使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
洪承畴又羞又愧,上疏请求免道周死刑。但黄道周终绝食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