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为外来工维权强调道德良心不能“退休”
《劳动报》11月5日《劳权周刊》用近3版篇幅报道上海一家大医院停尸房勤恳工作19年的外来工朱荣林,为其“无法退休无力养老”问题维护合法权益,走访有关部门,延请法律专家,为其解决困境。报道读来令人“有敬佩、有辛酸、有愤慨,也有无奈”,凸显媒体的道德良心。
报道的典型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头版刊发“劳权话题”点明报道主题。朱荣林作为知青,当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19年前,为儿子的学费回沪干起了停尸工。上海曾是他的家,他希望退休后能在申城养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到了退休年龄却没办法退休。记者通过调查、走访,知道老朱“无法退休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一些现实的操作原因,比如户口问题、社保问题、工龄计算问题等等。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需要流程,也有可能有些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记者抓这个特殊典型,剖析个中复杂原因,吁请“作为救死扶伤的医院,你的道德良心永远不能退休”,语义双关,揭橥维权主题。同时,举一反三,“希望类似老朱的遭遇不再上演”,显示报道的普遍意义。
记者采访深入细致,报道形象、生动、感人。记者走进医院太平间,感受朱荣林的工作环境,聆听他的特殊遭遇,从五个侧面反映他的境况。他的工种特殊,受人关注;他的生活艰苦;叫人心酸;他的工作表现突出,令人敬佩;他无法退休无力养老的境遇,使人无奈。报道翔实充分,实录专家会诊寻找破题之道,指出“解决困境需要各方努力”,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法,使朱荣林看到了将来生活的希望,也让读者看到政府有关部门为解决类似问题正在作出的努力。
报道图文并茂,紧扣维权主旨。报道用图片反映朱荣林的生存状况,说明他工作的认真、对将来生活的担忧。导读标题“工作近19年无法退休无力养老”,文字简练,概括性强。“劳权话题”《道德良心永远不能“退休”》,针对老朱所在医院而言,有一语双关、帮助老朱解困之意,编辑颇有匠心。
《劳动报》通过透视一名外来工的特殊遭遇,提出经济转型时期上海社会保障机制亟待逐步完善、医疗保障需要全覆盖的重大问题,很有社会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