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红寺堡移民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彭阳县红寺堡移民开发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立足发展、坚持开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方针。围绕一年搬迁、两年稳定、三年脱贫、四年致富的目标,发扬拓荒者精神,克服风沙大、条件差、任务重等诸多困难,齐心协力谋发展,务实苦干为移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共开发土地3.2万亩,搬迁移民3286户、1.64万人,完成各类投资2.51万元,全面完成了开发建设任务。
为了完成好自治区“1236”移民开发工程建设任务,县上于1998年成立了扬黄办,指定一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专抓此项工作,并设立了指挥部办公室。10年来,扬黄办的负责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工作人员也走了一批又一批,可只有现在的5名同志一直坚持到今天。特别是副主任刘孝刚在这里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移民开发工作,而且由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
在10年的移民开发工作中,县扬黄办始终把加强工程管理作为保证移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牢固树立质量重于泰山的思想,以创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廉政工程为目标,严把设计、质量、验收三个关口,确保了渠、林、路、电工程的质量。在建房过程中他们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座向、统一结构、统一布局的“四统一”要求,采取“谁先建房先分地、不建房者不分地”的办法,调动了移民的积极性,加快了搬迁开发步伐。
为了加强对移民的管理,保证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他们从建好班子抓起,每开发一个移民点,就成立一个行政村,选配好一个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组织带领移民既搞生产,又建家园。并举办科技培训班,转变移民观念,提高移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增加移民收入、脱贫致富奠定基础。同时从解民难、排民忧出发,经常深入移民家中,倾听移民意见和呼声。共为移民争取民政救济款2.07万元,扶贫资金1万元,帮助移民打井窖205眼,解决了部分困难移民的生产、生活难题。
通过10年的开发建设,移民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阳村是2000年至2001年由彭阳、泾原、海原、原州区移民组合而成的一个回汉移民聚居大村,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由白阳镇罗堡村原村民杨兆君担任,近年来,他带领村支部一班人,紧紧围绕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不断提升“五个好”党支部的创建水平,切实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前,这个村有村级阵地348.48平方米,建成了集办公、党员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农民网吧、农业综合服务合作社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阵地,丰富了党员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经济发展方面,该村大力培育黄牛养殖、马铃薯种植、劳务和设施农业四大支柱产业。目前,全村有沼气、牛棚、基础母牛三配套项目户900多户,黄牛饲养量达3000头,马铃薯种植面积2900多亩,输出劳务1200多人次。各项工作都走在了移民村的前列,成为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中党建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的样板村。
该村66岁的移民陈国强,是原彭阳县川口乡张沟村村民,由于过去家庭生产、生活及居住条件极差,于2000年响应政府号召,搬迁到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在当地政府和彭阳县扬黄办的关怀照顾下,每年饲养黄牛10头左右,种植玉米14亩,两项收入年均2.5万元,去年,他用这几年的积蓄新盖了5间砖木结构房,购置了高档沙发、29英寸彩电和音响设备,生活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坦。
原载2008年4月9日新华网宁夏频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