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贺兰口岩画
位于银川平原西侧的贺兰山,由于近年来陆续发现大量形神各异的岩画而被不少专家称为艺术之山。那连绵不绝、独特优美、摇曳多姿的岩画画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9月上旬,第二届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在银川举行,会议安排与会的百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到离银川最近的贺兰口岩画点参观。一场蒙蒙秋雨,一早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但专家们兴致不减,冒雨上路,没有一人打退堂鼓。
汽车从银川出发,很快便到了贺兰山脚下。一块醒目的标志牌赫然立在公路旁,指示观赏岩画的路线。然后,汽车沿着新近竣工的柏油马路,便一直开到贺兰山岩画最集中的岩画点之一贺兰口。
这5公里长的观赏岩画专线,是宁夏有关部门为迎接国际岩画研讨会的召开、方便中外游客参观而专门修筑的。冒着绵绵细雨上山,只见贺兰口山势巍峨,崖壁陡峭。山顶云雾缭绕,云蒸霞蔚,变幻着万千气象;山下沟内山泉清澈,欢快畅流,长年不息,滋润着世间生物。空旷的山谷,清幽宁静,无半点嘈杂,一切都几乎仍保持着原始状态。颇有几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景象。看来,先人选在这里凿刻岩画是颇具慧眼的。而此时游山观赏岩画,似乎又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更令人确信,那些神秘的岩画绝非出于凡人之手。
贺兰口的岩画就分布在沟口两侧的崖壁上,在不大的范围内居然有上千幅之多。除了斑驳、突兀、零碎的石块之外,许多平整、光滑的石面都被先人刻上了岩画。而且依石面的大小,所刻内容也有所变化,大石面刻大而复杂的图案,小石面则刻小而简单的图形。山崖底部,人可以随手刻画的地方,未被遗漏;山崖高处,不易攀登的地方,也未被放过,以致现在观赏起来不得不爬到高处,才能一见。
尤其令人感兴趣也引起许多争议的是,贺兰口所刻岩画多数并非是牛、羊、虎、豹等不难辨别的动物图案,而是形态怪异、非此非彼的图案,这些图案居然占了80%左右。这些东西个个都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几乎无一相同。有专家学者以“类人首”或“人面像”统称之,是说这些画面颇似人头、人脸。然而,只有部分岩画与人头、人脸有些相似,许多岩画与人头毫无共同之处。因为有些“类人首”,并无完整的五官且均不成比例,缺“零件”或多“零件”的不在少数。显然,这不是一般的疏忽,而是有意而为。一些岩画夸张、变形,与人面相去甚远,实在不该以“类人首”称之。显然,这些所谓的“类人首”,一定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蕴藏着某种寓意,有人说它是神灵的载体,有人说它是人扮神灵的面具,有人说它与原始宗教有关,还有人说它表现的是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种种推测,莫衷一是。大概正因为如此,专家学者研究它的兴趣才更强烈。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贺兰口北侧山崖的一处岩画中,居然有西夏文题字且总共有12个之多,其中5个西夏字是连在一起的。另几个字是分散刻写的,是西夏文的“佛”字。随行考察的著名西夏文专家李范文还耐心地向记者解释了几个西夏文字的含义。在岩画旁题写西夏文“佛”字,正与西夏时期笃信佛教的历史相吻合,这些题记为这幅岩画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极为难得。
没看贺兰口岩画的人,觉得它很神秘;看了贺兰口岩画的人,又发现许多疑问,会觉得它更神秘。难怪,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在一幅幅岩画前如醉如痴、赞叹不已,雨水淋湿了衣服也浑然不觉,发车的汽笛响了仍依依不舍。
贺兰山的雨水并不多。冒雨登山别有情趣,更何况是观赏独具魅力的岩画呢?这真是令人难忘的艺术享受和一次人生经历。
(原载2000年12月14日《甘肃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