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藏西夏文献》将西夏资料“一网打尽”

《中国藏西夏文献》将西夏资料“一网打尽”

时间:2023-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在开始,西夏专家、学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到分散在全国八个省市自治区、四十多个图书馆、博物馆、考古所的所有西夏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将国内现存的西夏文献“一网打尽”,这将极大地满足研究、收藏的需要,有力地推动西夏学研究、弘扬中国优先传统文化。到今年8月,分为6编、17卷、20巨册的《中国藏西夏文献》全部出齐。

《中国藏西夏文献》将西夏资料“一网打尽”

从现在开始,西夏专家、学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到分散在全国八个省市自治区、四十多个图书馆、博物馆、考古所的所有西夏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将国内现存的西夏文献“一网打尽”,这将极大地满足研究、收藏的需要,有力地推动西夏学研究、弘扬中国优先传统文化。《中国藏西夏文献》的出版,填补了国内西夏文献整理出版的空白,标志着历时六年的、国内迄今最全面、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西夏文献搜集整理活动全面告捷:11月6日,宁夏大学等部门在北京为《中国藏西夏文献》全部出齐举行座谈会。

西夏,是个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鼎足而立的封建割据王朝,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明。西夏王朝虽然只有190年的历史,但西夏文献却历经了西夏、蒙、元、明各朝,时间跨度长达400多年,如果加上西夏建国前的党项族碑刻,前后历时则有700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竟没有西夏专史,大量文书档案因战争而化作灰烬。近百年来,各类西夏文物在全国各地相继出土或被发现、认识,目前仅宁夏、北京、甘肃、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发现、收藏的西夏文献就在1万面以上。其中多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但这些文物分散在各地,其中有些还深藏在库房,许多人难得一见,专家阅读、研究更是极为不便。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摸底,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十几家文博、研究单位,于2003年签订了联合整理西夏文献的协议。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宁夏大学党委书记陈育宁出任编委会主任。在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历史学家陈育宁的主持下,国内四十多位专家参与了整理、编纂工作。到今年8月,分为6编、17卷、20巨册的《中国藏西夏文献》全部出齐。全书分为“北京编”、“宁夏编”、“甘肃编”、“内蒙古编”、“陕西编”、“金石编”六编。除收录大量佛经外,还收录了辞书、字典、医方、日历、便条、占卜辞、请假条、欠款单、汇款单、贷粮账、贷钱账、卖粮账、户籍文书、告牒、告状案、审案状等,其中有些文献是第一次刊布。所收文献涵盖了西夏所辖的整个地区及部分党项族活动的区域。所有这些,都是研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民族、宗教的珍贵资料。

在整理出版的文献中,既有写本、刻本,又有木活字印本、泥活字印本,既有西夏文,又有汉文、藏文。其中的泥活字、木活字印本,为世界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极为珍贵。

此次收录的许多题记、碑刻弥补了史籍的不足。其中,西夏文、汉文合璧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研究西夏国名、西夏经济、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文题记中人名、官职及宗教活动的记载,则有助于研究西夏的纪年、官制、封号、语言。

由于《中国藏西夏文献》的出版对历史学、民族学、文献学、佛学、语言学等学科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便理所当然地被教育部列为“十五”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成为教育部评出的“十五”期间重大标志性成果。

座谈会上,来自首都的有关专家蔡美彪、张国祚、张公瑾、白滨等称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了不起的大事”、“学术界的盛事”、“是向党的‘十七大’献上的一份文化厚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喜、可贺、可敬”。

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全国社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和宁夏领导刘仲、陈育宁等出席并讲话。

(原载2007年11月7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