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晓花和她的“儿女”们

王晓花和她的“儿女”们

时间:2023-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们的母女深情,已有多年了。这一天,王晓花发现班里学习最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纪凤梅没来上学。王晓花一进屋,纪凤梅就扑到她的怀里哭了。王晓花很快来到纪凤梅就读的学校。办完转学手续,王晓花把纪凤梅接到自己家,先把自己的羽绒服给她穿上,然后又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为了更好地工作、更为了照顾两姐妹的生活和学习,曾经三次受伤、身体一直不好的王晓花,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送到自己的娘家。

王晓花和她的“儿女”们

东北师大校园里出现一对奇怪的母女

2004年9月大学新生报到时,东北师范大学校园里来了一对奇怪的母女:那个头矮小、面孔黝黑、30出头的女人,一到学校就忙前忙后,一会帮助铺床,一会又去买生活用品,一会又找到师大党委书记办公室说明情况,对女儿的关心照顾简直是无微不至。而她的女儿挽着她,唯恐累着她。临别时,两人抱头痛哭,依依不舍。

旁观者猜不透她俩是什么关系:看年龄、论长相,两人相差不过十四五岁,相貌也相去甚远,不像是一对母女。听她们说话,更让人糊涂了:女生一口一个“老妈”叫得十分亲切,而“老妈”对她的关怀体贴更是超过其他母亲。

她们确实不是母女:那个大学新生,来自宁夏灵武市农村一个贫寒的回族之家,名叫纪晓微。她当年考出了564的高分,是本村考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她的那个“老妈”却是汉族,名叫王晓花,是灵武市一小的体育教师。

她们又胜似母女:就是这个“老妈”,拖着两条病腿,从西部宁夏千里迢迢一路辗转,陪伴女儿到东北长春。她们的母女深情,已有多年了。

听王晓花介绍完纪晓微的情况,东北师大党委书记激动地作出承诺:“放心吧,这根爱心接力棒就交给我们了!”听到这个承诺,王晓花才露出宽慰的笑容。

一个汉族老师怎么会有个回族女儿呢?

要说清王晓花与纪晓微的亲情,还得从纪晓微的姐姐纪凤梅说起。

一次家访拯救一个辍学女童

1993年,曾获全国青少年举重分龄赛第二名和宁夏八运会52公斤级举重第一名的王晓花从宁夏体校毕业,分配到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小学任教并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

这一天,王晓花发现班里学习最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纪凤梅没来上学。班里同学将纪凤梅的字条递到她的手上:“老师,我爹说什么也不让我上学了。我想上学!”短短数语,深深刺激了王晓花。一放学,她就让一个学生带路去家访。

纪凤梅的家在一个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回族村里。

眼前的情景让王晓花惊呆了:两间低矮、破旧的土房,挤住着一家5口人,屋里没有一件电器,铺的、盖的都已破旧不堪。纪凤梅的父亲早年因翻车轧伤落下终身残疾,不能干重活。两口子都没有文化,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陷入极度贫困之中。王晓花一进屋,纪凤梅就扑到她的怀里哭了。想到自己幼年因家境贫寒而五次辍学的伤心往事,王晓花也流下了泪水。“不能让这么好学上进的好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她对纪凤梅的父母说:“你们让孩子上学,上学的钱我来出!”看见对方流露出疑惑的目光,她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20元钱。

王晓花就把纪凤梅领到自己的宿舍,与自己同吃、同住。从此,她就把纪凤梅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调离也割不断的亲情

一年以后,王晓花调到距此较远的临河中学任教。但是,她与纪凤梅的这份亲情并没有因此中断。临走前,她特意赶到纪凤梅家,郑重地告诉她的父母:我会按月寄学费的。纪凤梅抱着王晓花哭,舍不得让她走。王晓花真想带着她走,但想到自己还是个未婚姑娘,带个学生多有不便,只好含着眼泪、硬着心肠离开。自此以后,她每月都按时托人送钱给纪凤梅,从没有间断过。一有空闲,她就去探望这个令她牵肠挂肚的学生。

1996年元旦,王晓花与临河乡政府普通干部孙学富结婚。孙学富也来自农村,姐弟七人只有他一人出来工作。为照顾年迈的母亲和有残疾的二哥,他们只能节衣缩食。结婚时,他们只买了被褥、灶具、写字台、电视机等最简单的用品。就是这点东西,他们用了一年时间才购齐。但是,听王晓花说了资助纪凤梅的事后,孙学富不但完全赞同,而且还拿出自己的工资,给这个苦命的孩子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

这份爱心,并没有因为王晓花的成家而有丝毫削弱。

老师的家就是你的家

也就是王晓花结婚这一年,纪凤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梧桐树中学,王晓花继续给予资助,但她的家里却不希望她继续读下去了。纪凤梅瞒着父母、带着王晓花给的学费报了到。不料,入学仅仅几个月,纪凤梅的父亲又不让她读书了。父亲让她为弟弟纪学军和妹妹纪晓微着想,早点挣钱养家,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接到纪凤梅的求援信,王晓花立即给她回信:“上学是你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只要你不放弃,老师会帮你的!”然后,她与爱人孙学富商量并达成共识:为纪凤梅转学,把她接过来同住!

王晓花很快来到纪凤梅就读的学校。看到穿着单薄、瑟瑟发抖的纪凤梅,王晓花满含泪水一把把她抱在怀里,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办完转学手续,王晓花把纪凤梅接到自己家,先把自己的羽绒服给她穿上,然后又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看着纪凤梅香甜地吃着自己做的饭,王晓花说:“吃饱了,穿暖了,就不想家了。今后,老师的家就是你的家!”

可是,当时王晓花的家只有两间房,还是向敬老院借的。不久,他们搬入乡派出所空出的三间房,便专门安排一间供纪凤梅学习用。

这时,纪凤梅的妹妹纪晓微刚上小学五年级,她的父亲也不让她再读下去了。怎么办?王晓花与爱人商量:能否将纪晓微也接过来?爱人爽快地说:“一个是领,两个也是带,我同意!”

就这样,纪凤梅、纪晓微姐妹俩正式成为王晓花的家庭成员。

汉族之家是如何变成“回族之家”的?

两姐妹搬了过来,摆脱了辍学的困扰。但有件事又让王晓花犯了难:自己一家是汉族,两姐妹是回族,吃不到一块。为此,她与丈夫商量。丈夫又一次支持了她:“干脆改成清真灶。不就是那口肉(指猪肉,回民不吃猪肉)吗,吃不吃都无所谓。”于是,夫妻二人对家里来了个“脱胎换骨”的改造:有的扔了,有的换了,有的拆了,有的洗了,又添置了新的锅碗瓢盆。一切都按回族生活习惯安排。自此以后,这个家里就再也没有做过一次不符合回族口味的饭菜。久而久之,就是回到父母家,他们也对猪肉“避而远之”。

由于王晓花的家已经成为“清真之家”,一些回族朋友就无所顾忌地到她家吃饭,有的还借用她家的灶具。

王晓花、孙学富两人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共同辅导两姐妹学习。两姐妹的进步很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姐妹就改口管王晓花叫“老妈”了。其实,“老妈”还不老,现在还不到35周岁呢。

后来,孙学富从乡政府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王晓花也调到灵武市一小,但两姐妹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家。很快,两姐妹的弟弟纪学军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家庭的新成员。

亲生女儿的一篇日记感人肺腑

为了更好地工作、更为了照顾两姐妹的生活和学习,曾经三次受伤、身体一直不好的王晓花,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送到自己的娘家。这一送就是6年,直到2001年全家搬到城里才把女儿接到身边。由于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较长,女儿在很长时间内只会叫爷爷奶奶,不会叫妈妈,这让王晓花很伤心。

现在已经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女儿学习刻苦,格外懂事。一次,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她把自己的爱都给了别人。我得到的母爱虽然少一点,但却比别人多得到了姐姐、哥哥的爱,我感到很幸福!”

这篇日记,让女儿的老师、同学感动,也让王晓花感动。

累遭不幸爱心依旧

只有30多岁的王晓花,可谓多灾多难:早年在参加全国举重比赛时曾拉伤了肠子,缝了13针。把两姐妹接到家里后不久,她就两次遭遇严重车祸,左腿、右腿和头部两度遭到重创:右腿髌骨骨折、左腿髋关节脱臼、轻度脑震荡,让她长时间行动不便,痛苦不堪。最痛苦的时候,她对丈夫孙学富说:“你用车把我拉到黄河边,往黄河里一推就完事了。”但一想到两姐妹,她又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关键时刻,两姐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力量。懂事的纪凤梅一下课就赶回来给她擦洗身子,悉心照料。纪凤梅还到邻近地区勤工俭学,补贴家用。

一次,纪凤梅到农村劳动,王晓花给她拿了20元钱,让她在外面买饭吃、买水喝。看到纪凤梅每次回来都疲惫不堪,嘴上都裂着口子,王晓花十分心疼。就在这时,学校的韩老师给王晓花送来了师生的捐款。捐款名单上居然有纪凤梅的名字,她居然捐了20元!原来,王晓花给她的钱,她一分也没有花,她在外面一直饿着肚子!王晓花第一次对她发火了。纪凤梅哭了:“你都成这样了,为什么还不把我们姐妹俩扔掉?”王晓花也哭了:“我就是再难,也要把你们培养成才!”

负债累累信念不变

王晓花和爱人孙学富的工资都不高。双方父母、兄妹家的日子过得都紧巴巴的。王晓花遭遇车祸,除了肇事方赔付外,自己又花去4万多元。王晓花为此借遍了亲朋好友。孙学富不得不向临河乡农村信用社贷款3万元。

祸不单行。王晓花刚刚出院,孙学富又生病住院,这个贫寒之家又增加了1万多元债务。偏在这时,女儿因吃错了药也到医院治疗,家里的代步工具——价值8000多元的摩托车又被小偷偷走了。最困难时,全家欠债达到10万元。由于欠债不能归还,临河乡信用社向法院起诉了孙学富。孙学富只好又从建设银行贷款2万元还债。现在,虽然还了部分欠款,还有2万多元银行债务未还上。全家的生活,就靠王晓花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孙学富的工资一分钱也拿不到手,全被银行扣除了。孙学富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已经有好几年了,而且还要持续两年左右时间。

目睹王晓花家的困难状况,许多亲戚都表示:借的钱不要还了。

王晓花一年四季都穿一身运动服。她几乎没有穿过裙子、高跟鞋,也多年不买新衣服。她跟丈夫走在一起时,常有人戏称他们是兄弟俩。

按说,这样的经济状况,根本没有能力再资助他人。但是,王晓花始终没有让两姐妹辍学。姐妹俩更是格外争气:每次都考第一名,年年都当“三好学生”。王晓花动情地说:“我怎么能让这么好的学生辍学呢?”

播种的是爱心,收获的是亲情

1999年,纪凤梅参加中考。为了给她鼓劲,王晓花借了钱、拄着双拐两次到灵武城里陪考,总共有5天时间。结果,纪凤梅以高分分别被灵武一中、吴忠中学和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录取。为了妹妹和弟弟的前途,懂事的纪凤梅含泪放弃了上高中、读大学的理想,决定上中专。可是,巨额的学费又成了拦路虎,纪凤梅急得直哭。王晓花的心里更急,她拄着双拐奔走,向各界谋求帮助。然后,又和爱人一起带着筹措到的几千元,同纪凤梅一起来到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向学校领导说明情况,终于得到学校的同情和帮助。2003年,纪凤梅完成学业,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教师。

送走了老大,王晓花又把注意力放在老二纪晓微身上。2001年,纪晓微考到灵武一中重点班。王晓花又多方奔走,为她联系救助单位。在灵武市城关工商所、灵武市教育局、灵武一中的资助下,纪晓微终于在2004年以优异成绩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王晓花再次为她的学费多方求助。在灵武市市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梧桐树乡政府等单位和个人的资助下,她们终于筹到了入学所需的几千元经费。王晓花决定送纪晓微去报到,进一步求得学校的帮助。临行时,灵武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奎又掏出1500元并亲自把她们送上车。

现在,王晓花更操心的是老三纪学军的事。这个学习同样优秀的男孩,现在就读于灵武高中,明年高考基本没有问题,可是学费还没有着落呢。

王晓花播种的是爱心,收获的是亲情。现在,姐弟三人都把她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不久前,记者去王晓花家采访时,正好看到放假回来的纪晓微。纪晓微一边辅导4个孩子学习,一边洗全家人的衣服。她在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为自己挣学费。放假回来一个多月了,只回自己的家住了一天,其余时间都住在王晓花家。记者在采访中亲身感受到了她们之间的浓浓亲情:纪晓微称王晓花“老妈”,王晓花向记者提到三姐弟则是“俺们凤梅”、“俺们晓微”、“俺们学军”。由于他们的关系,双方的亲属也都频频走动,建立起亲情。纪晓微告诉记者,有些对自己亲生父母都没有讲的话,都对‘老妈’讲了。相比较而言,与‘老妈’的思想沟通更多些、更顺畅些。由于受王晓花影响,纪晓微早在高中时就立志上师范院校,将来当一个像“老妈”那样的教师。虽然考出了不错的高考成绩,但她却只认准了师范大学,其他院校都不报。

一颗爱心孕育更多的爱心

200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就先进性教育活动到宁夏调研,王晓花和其他6人被安排在一个座谈会上发言。虽然时间限定为6分钟,但这位已有9年党龄的年轻党员的发言,还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当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大力学习、宣传王晓花的感人事迹。

短短一段时间,王晓花已经做了10余场报告。每场报告都激起强烈的反响。一次,她应银川市教育局局长张晓沛的邀请,为银川市部分教师做报告。深受感动的教师们含着热泪来了个“现场捐款”,一下子就捐了13180元。满怀感激的王晓花,当即将这笔凝聚许多教师爱心的善款存入纪晓微的存折上。她告诉记者,这笔钱可帮我解决大问题了。她一再请记者代她转达对这些教师的谢意。

王晓花是贫穷的;王晓花又是富有的。王晓花的精神正感染、教育越来越多的人。

(原载2006年3月26日《光明日报》,宁夏日报4月2日在头版转载,同时配发评论,被光明日报评为一等好稿)

★为了寻求爱,风华正茂的土家族姑娘杨成珠从山清水秀的湘西来到“贫困甲天下”的西海固;为了高尚而纯洁的爱,她只拿50元微薄工资而不怨,身患癌症、饱受折磨而不悔。在这穷山沟里,她播撒着爱,也收获着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