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返校门读高中
1964年6月的一天,我到大水坑粮库拉供应粮,见到了在公社负责“社教”工作的老校长张德一(当时已调任盐池中学校长)。他对我说“听说你中途辍学了,我们都很惋惜。今年盐池中学恢复了高中班,希望你能克服困难,争取继续上学”。得到这一消息,我十分高兴,回家后即告诉了父母。父母深知我回乡后的苦闷和对继续上学的渴望,完全同意我的意见。当年秋天我经过入学考试进入盐池中学67级高中班学习,重新踏上了求学之路。
盐池中学创建于1955年,1958年秋增设了高中部,1962年高中部停办。1963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但由于受“读书无用”社会风气的影响,该校许多学生辍学回乡劳动。1964年恢复高中部时,全校共有4个教学班,学生只有120余人,高一班仅12名同学。校长张德一经常被县上抽调搞其他工作,由副校长冷德全主持校内工作。我们高一班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常颐,语文老师李弢文,俄语老师黄波,物理老师王安,化学老师李廷秀,历史老师王存辛。他们都是本科毕业、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
经受了两年回乡劳动的苦闷,我十分珍惜重新返校学习的机会,更加勤奋刻苦,因此各课成绩均在班内遥遥领先。然而困难的还是经济问题。当时学校除了书本费,一个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约15元左右,我省吃俭用(一份咸菜2分钱,一份炒土豆丝5分钱,为了省钱,我经常吃咸菜),一月也得10元左右,一个学期得60多元。父亲给生产队放羊,除利用空闲挖甘草搞点副业收入,家中再无其他经济来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七叔张佶(父亲胞弟,时任盐池县县长)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将一个有110多元的银行存折给了我,让我随时支取。七叔的资助,不仅在经济上是很大的支持,而且在精神上是极大的鼓舞。以后的几年中,每个暑假我都到县建筑工程队打工,一天挣1.6元,除去饭钱,一个暑假可落30多元,加上七叔的资助,上学的费用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学校弥漫着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唯成分论”。不管你学习、表现如何,只要家庭出身好(工人、贫下中农)就是好学生,受到格外重视和照顾;一些家庭成分高的(上中农、富农、地主、资本家)学生尽管各方面表现很好,仍不被信任,甚至认为是“假积极”,遭到讥讽挖苦;一些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被视为“走白专道路”,受到他人的嫉妒、蔑视。学校搞民兵训练,家庭出身好的同学被认为政治可靠,编为基干民兵,每人发给一杆真枪;家庭出身不好的被编为普通民兵,每人发一根棍棒。这种是非混淆、黑白颠倒、政治上不平等的氛围,使人感到郁闷、压抑。这应当说是那个时代的失误和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