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回顾——1988年《宁夏青年报》诗作印象
回顾1988年《宁夏青年报》发表的诗作,格外引人注目。其最可贵的特点,就是大都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的文化观念。
秦克温的组诗《爱的情丝》,“我纵能忘掉自身的一切/但却永远不能/忘掉滋润生命的爱”。由此我们看出作者丰富的人性人情,再读其诗,我们觉得诗作很具刚健之风,这是和诗人的气质相契合,是发自肺腑的真诚的心灵之歌。
闫频的散文诗令人耳目一新,表现出他对诗的审美特征的更进一步领悟。
王景韩、王维堡和李劲松的作品现实主义色彩浓重,细读其作,我们既感到各有风采,又觉得有些相同的美学特色。
年轻的一代中,尽管他们各自的审美走向不同,却都留下了与当今诗潮变化相对应的痕迹。
马钰以当代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活,竭力表现自己深沉的内省情绪,追求一种哲理意蕴。“身影在漂泊中属于我/灵魂在漂泊中属于你”(《诺言》)。沉郁、悠远,诗境空灵而凝重。
杨梓的《绿火潮》瑰丽、奇崛,充满着象征、意象,看似有意回避现实生活,单是拷问自我,实则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极为灵活的干预。“所有的景物,都是我的老师,可我正在背叛他们。”(《本性难移》)表面上是精神负载的减轻,其实是更为沉重。
魏萍的《让我轻轻地说》柔婉细腻,主观情绪体验与意象水乳交融,咏出了深沉、激越的人性深味,既有心灵的深邃又有对人生的感悟。
刚刚开始创作的青年大都以写自己的生活见长。1988年在《宁夏青年报》崭露头角的欣冰、书山和范一凤等就擅长写自己的情绪体验。
欣冰的组诗《爱的旋律》飘逸、隽永,于明丽优美之中交织着缠绵苦涩的韵律。
书山的《那片红土地上》、《短诗三首》浅唱低吟,展开了一个清新的诗美世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近年来,有大批作者以回归自我远离社会为时髦,诗的天地越来越小。我们读到刘中的《贺兰山岩画》、葛林的《银川玫瑰》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感到很高兴。
1988年《宁夏青年报》发表的诗作,反映了作者各自的艺术追求。他们作了有益的尝试,既写诗,又写散文诗。在艺术探索中寻找自己的新的参照系,拓宽了艺术敏感区,建立了新的诗情观念和诗美意识。
1989年的《宁夏青年报》开辟了报中双月刊——《青年诗人》,势必对宁夏诗潮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必将拭目以待。
1989.8.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