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20分钟的学问
“上海铁路南站建设到了关键时期,工地上出现了一块‘硬骨头’,谁敢带队去啃?”2005年11月,八连召开紧急会议。连长彭瑞林神情严肃地扫视着各班班长。
滕远建当仁不让,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将任务“抢”到手。当他带着战士们赶到工地一看,顿时紧张起来。原来他们要担任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0个人要把近5吨的钢管从15米深的地下运送到地面。正当他们不知从何下手之时,市政一公司第三施工大队的十几名建筑工人也受领了“等量”任务。滕远建站在钢架上进行了现场鼓动:“人家地方施工队人数和咱们差不多,任务比咱们还重,大家可要发挥战斗精神,把力气都使出来,一定要比过他们,为好八连争光!”一席话说得战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工地上,战士们拼尽全力,累了就打个盹儿,饿了就啃口面包,滕远建以身作则,战士们也争先恐后。两天后,当他们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正想庆祝时,这才发现第三大队早在20分钟前就已“鸣锣收工”。
滕远建垂头丧气地回到连队,一五一十地作了汇报。
这次“失利”引起了连队干部的反思,为什么同样的人数、同样的任务,战士们也拼尽了全力,还输给了人家。为了拉直这个问号,八连特意请来第三大队的负责人为官兵们解答。“我们的目标就是效益至上,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合理分工,不打疲劳战,让每名员工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充沛的体力。”八连官兵不仅拉直了心中的问号,还受到了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八连官兵们认识到,工地和训练场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施工讲究质量和速度,训练也要讲究时间和效率。很多时候,训练场上官兵们不缺训练热情,但对训练效益考虑得不够,要想优质高效地完成训练任务,就要从科学统筹、珍惜兵力入手,让官兵们的每一滴汗水产生最大效益。
为了亲身感受地方施工队伍的现代管理方法,八连组织全连官兵再次来到铁路南站施工现场。他们参观“样板工程”,请管理人员介绍工地管理经验,与优秀青年员工进行座谈交流,让大家见识了“合理分工”、“计效劳动”、“持续能力”等科学统筹方法。
回到连队后,八连又深挖一锹,组织官兵围绕“质量效益”进行讨论,逐步形成了“节约每分钟”、“量化每个人”、“向每堂训练课要效益”等思想认识。随后,连队为全连80多名官兵制定了训练量化表,克服了以往“一锅煮”、打疲劳战、重数量不重质量等习惯做法,有效地提高了连队的训练质量。
“科学统筹魅力无穷。训练场上出效益,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在质量效益上下工夫,向单位时间要战斗力。”援建施工打了“败仗”的八连,意外地有了新收获。
(孙 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