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大海最远的定西
竹竹儿扎了马了
叫你把我想傻了
想得天聋地哑了
浑身肉像刀剐了
——定西民间歌谣
定西的孩子没有见过大海。地理课上老师讲,地球表面四分之三是水,定西的孩子不敢相信。天下雨时,定西的孩子口中念道:天爷天爷大大下(雨),馍馍蒸得车轱辘大。但定西的那个天爷下雨总下不到时候,五月六月庄稼需要雨水时卡死脖子地旱,而到秋季,一旦下起雨来,就是夹杂着冰雹的暴雨。因此定西的孩子又怕下雨,一年可能就只下这么一场,却下得天昏地暗泥流滚滚。一场雨,土地拉成了水沟,旱河改了道。
从地理位置上看,定西地处大西北的甘肃中部。从平面地图上看,西部的辽阔,使定西的位置正处在共和国版图的中心地带,定西是最“内陆”的地方。定西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这块年降雨量不足300多毫米、南部高寒阴湿区无霜期仅120天的土地,如今承载296万人口,20世纪80年代初绝对贫困人口高达78%。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后认为,定西每平方公里可承载人口为16人,而其实这块土地承载的人口达到了可承载数的近10倍。定西的旱出了名。定西的穷出了名。贫穷的定西,苦难的定西,最“内陆”“中心”的定西,一直是共和国心口的疼痛。
20世纪60年代,定西饿死了人。周恩来总理听到汇报后,潸然泪下。在他主持的紧急救援会上,他含泪指示同志们快去救命,救定西人的命。70年代,甘肃及周边省份的城市及乡村,来来去去一拨一拨要饭的,大都是定西人和定西周边贫穷山区的人。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定西人的日子“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从粮食购销看,50年代定西给国家贡献粮食2亿斤,60年代净贡献9000万斤,70年代净吃回销粮年均2200万斤,国家补贴运粮费760万元。80年代的头一年,定西就要求回销粮5.1亿斤。定西的困难越来越大,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补贴了口粮,不能说就能填饱肚子;定西缺煤,要填饱肚子,生米做成熟饭,还需要“柴火”。定西的一棵树珍贵,定西的一根柴、一株草珍贵,定西的牲口屙下的每一抔粪也珍贵,都能当“柴火”用。在定西,保护一片林难,保护一棵树难,保护山柴不被破坏难,保护草皮不被铲光难。连一抔马粪,也可能出现争夺。树少了,山光了,弄个“柴火”,也越来越难,植被的严重破坏,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在6亿吨以上。农村土地责任承包前,定西农民分配的金额,正常年景人均都在50元以下,现金只有5元;最好年份人均只有57元,现金只有7.7元。1980年前的五六年间,国家救济定西人的黄衣服、被子、席片等86.57万件,棉布665.9万尺,棉花58.46万斤。定西人到外面讨饭,外乡人还羡慕人家有一件黄大衣呢。改革开放后,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到过定西,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都曾来定西视察指导工作。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省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把基层的联系点都放在定西,把定西当做工作的重点。还有78%达200万之多的绝对贫穷人口,不救济定西不成,不帮助定西不行。
席卷中国大地的扶贫战的号角吹响之时,绝望中的定西人看到了希望。但扶贫不是送口粮、送黄大衣,给定西绝对贫穷人口每人总价值百元的两袋面粉,就超过了两个亿。而两袋面粉,对祖祖辈辈贫穷的定西人不过杯水车薪。这样一块饱经沧桑伤痕累累的土地,这样集中的贫穷人口,是中国扶贫战的一大难题,也是全世界战胜贫穷斗争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战役。自从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消除贫穷,世界的目光就一直注视着人口最多、贫穷人口最多、绝对贫穷人口最多的东方中国,而中国大地的扶贫战中,全中国人的目光都在关注着定西。定西是中国的定西,也是全世界的定西。定西的扶贫,是中国的焦点,也是全世界扶贫的一个焦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