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把洋芋卖出去的人
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西北民歌
小学美术老师给孩子教画画,画出两边向上翘翘、中间向下弯弯的嘴巴时说:这是微笑。
土豆成为马铃薯产业,也有这样一个微笑。
农业产业要变成强势产业,核心是企业。产业是一个集群的概念,农业产业化的两头是工业,中间是农业,但是最大利润却产生在两头,这在经济学上称为“微笑曲线”。
土豆微笑曲线的中间弯弯部分,自然是土豆,土豆是基础,土豆是资源。
翘起的两边,一边是农业科技,即优良的马铃薯品种,靠科技企业生产出大量的马铃薯种;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改造农业。一边是马铃薯的深加工,也要靠企业,没有企业,就不可能有产业的跨越。
但是,定西洋芋并不是一开始就“微笑”起来的。一开始,几乎是两头没有翘起、也无力翘起的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的定西农民,首先敏锐地抓住了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带来的希望光芒。安定鲁家沟乡的杨维国就是第一批将定西洋芋卖到外地的人之一。定西的洋芋能换成钱了,他也淘到了自己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
鲁家沟乡年轻的乡党委书记说,定西的干旱全国出名,鲁家沟的旱在定西出名。在安定区,鲁家沟海拔最低,条件最苦,降雨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海拔最低,也意味着鲁家沟的太阳最红,在五六月“卡脖子”旱的时候,红热的太阳会晒干晒死地面上的一切植物,在“以粮为纲”的时代,鲁家沟人的庄稼晒干一年,又晒干一年,还要种,只希望某一年最需要雨的时候,老天能睁一下眼。鲁家沟的孩子很小就知道,盼着天下雨,才能不饿肚子。
穷则思变,天逼人,鲁家沟人一直就不那么安分。杨维国一看外地人来收购鲁家沟的洋芋,也就将自家种的和亲戚朋友种的洋芋收集起来,不廉价卖给收购洋芋的外地人,自己跑出去找出路。鲁家沟人的洋芋最先到了甘肃靖远等地的矿区、学校。杨维国从没有去过广州,也不知道广州有无洋芋市场,却寻了两个车皮,将120吨洋芋发到广州大朗货场。他最初的理念很简单,鲁家沟的洋芋发到广州还是洋芋,绝不会变成石头。他跟着洋芋到广州,设想自己会一袋袋把洋芋卖出去,没料到市场发育完善的广州已有农产品销售代办处,这时他才觉得自己把120吨洋芋一袋袋卖出去的想法很可笑。120吨洋芋很快整体出售,但因他不熟悉市场行情,还是让对方占了大便宜,而他并没有赚钱。不过没有赔钱,已让他很满足,他有路了。
在向广州第一次发洋芋之前,他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人,他有自己的汽车跑运输,也赚了点钱。他走广州是豁出去了,心想赔了也罢。来年,鲁家沟突然来了更多的洋芋贩子,他的嗅觉捕捉到什么,也想收购大量的洋芋。于是,他卖掉了自己的车,并眼见外地贩子对洋芋压级压价不说,还用假秤砣,100斤洋芋到贩子手上称了70斤。他为鲁家沟人做的第一件大好事,也为保护这个产业做的第一件大好事是:他花了5万元,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买来了一个电子地磅秤。不管农户的洋芋卖给谁,都可以在他的电子秤上过磅,他不收分文,只为大家卖洋芋卖个明白。因为这个明白秤,地理位置并不占优势的鲁家沟形成洋芋市场,曾经一度成为定西最大的洋芋市场。这一举动,也意味着逼走了靠短斤少两赚钱的洋芋贩子,而资本不够的他靠这一诚信举止,收购的洋芋在自己的货场堆成了小山。但把洋芋卖到哪里,他心里并没有底。他的父亲眼见儿子把事干大了,不知是大好,还是大坏,先旁敲侧击地提醒他,后来干脆指着他的鼻子教训他昏了头。他压力很大,不幸的是这一年他弄不到车皮,当地加工能力有限,他四处打听,与武山县一淀粉厂联系好了,人家愿意要他的洋芋,他先拉一车过去,人家对他的洋芋挑三拣四,给出每斤六分钱的价格。老天,不说运输费,他可是一点不掺假每斤一毛钱收购的洋芋。俗话说,货到地头死,人家也看准了他这一点,难道他还能把洋芋再拉回去不成。
他在这一夜和衣与民工躺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给对方回话说,他宁可把洋芋倒在武山的河沟里,绝不会六分钱卖出去。
他自然也没有将一车洋芋倒在武山的河沟里,他拉着这一车洋芋又奔陇西而去,他知道陇西也有个淀粉厂。武山归属天水市,陇西属定西,他几乎决定要将这一车洋芋送人,要送就送给定西自己人,也正好返回顺路。到陇西的淀粉厂,他给对方讲了自己的苦处,厂长看了他的洋芋后说,没钱给他,如果他愿意,厂里压存的粉丝可以给他。这样他一大车洋芋换了小半车粉丝,按洋芋每斤一毛钱换粉丝每斤一元钱折算。他拉回来先让大家尝尝,很快每斤两元一抢精光。市场的魔力也就在这里,他不能老拿洋芋换粉丝,粉丝的消费有限,却不知市场鲜薯大凡都是集中上市,商贩在这一阶段肆意压级压价,他货场的洋芋在冷落一段时间后,市场风向变了,很快高价走了货。
他赢了人心也赚了钱;他用最朴实的诚信,创造了一个市场。
他后来成为定西安定洋芋协会的副会长、党支部书记,成为定西马铃薯市场的风云人物。
他走到了更大的洋芋市场,鲁家沟这个曾引发轰动效应的初级马铃薯市场,后来有些冷落,而这时的鲁家沟人也已迈开脚步走向更大的市场。穷则思变的鲁家沟,这几年重拳出击养殖业;在马铃薯产业达到一定高度后,又在定西最早发展养鸡业。区域内3886户15547人,仅养鸡30多万只,加之养羊、养兔带动的畜草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鲁家沟人不再跪天求雨了。
天还是那个天,人已变了大样。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鲁家沟人又一次受益,2001年5月,鲁家沟撤乡建镇,山区农户异地搬迁,现在都住进统一规划的砖瓦房,宽敞的街道,净化、美化、绿化、硬化,美化了的小城镇,鲁家沟今昔已有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