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时间:2023-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秋十月,定西的马铃薯产区,漫山遍野薯香飘溢。他荣幸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或许,从此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提起定西,内心不再是苦涩,而是欣慰。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温总理说得好,定西的小土豆长大了,成了全国叫得响亮的大产业,从救命薯、温饱薯,变成了致富薯。洋芋,在定西大地上创造了奇迹,这也是定西“洋芋人”的奇迹。根据专家组在安定区高峰乡牌坊村等3个村的实产测定,确定这个点的平均亩产达8478.88斤。

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佛爷好着谁见来

送米来么送面来

送柴来么送炭来

好日子全靠实干来

共产党雪里送炭来

——定西民间歌谣

金秋十月,定西的马铃薯产区,漫山遍野薯香飘溢。定西城区的洋芋收购点,卖洋芋的农用车排成长龙,放眼望去,街巷布满洋芋,这里是农人和洋芋的世界。集市车站,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马铃薯淀粉企业的门里门外,满载马铃薯的车辆更是围得水泄不通。

定西安定区的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迎来了最忙碌的季节。

70年代出生的刘大江,经历也极具传奇性。他学校毕业,已经分配当老师了,可他的朋友做生意,要跟他借钱,农民家庭出生的他,刚工作自然没有更多的钱。他义气,就以自己的名义,从银行为朋友贷款,可没有几个月,朋友赔了本,说要还上他的钱,只能再给他借钱,刘大江硬着头皮又从银行贷款,朋友又赔了。工作没几个月,他突然背了几十万的债,他没办法,只好下海也来做生意,希望挣大钱还账。

逼出来了,也逼急了,可他农民的诚实本分没有变。他为洋芋大户代购洋芋,中间赚一分钱的差价,他就只赚这一分钱,农户的洋芋不压级压价,斤是斤,两是两,送给客户的洋芋也绝不会掺假、虚报。他赚的不多,却一下子赚足了自己的诚信。2004年的洋芋大战中,他和客户也力挺洋芋价格,既维护了农户的利益,也帮了政府的忙,并积极成为政府号召“广积薯”的响应者和实践者。他联合了朱文、杨继武投资172万元,用乡政府配套支持的23万元,在青岚、葛家岔、石峡湾、景泉、团结等乡镇建了六处贮藏设施,挖窑30眼,建库79座,贮藏能力2.2万吨。国庆节期间到大终端市场考察,了解到内蒙古的洋芋已经减产40%,他们经过正确预测,感到后期市场将供不应求,就以每斤0.28元敞开价格收购,开始贮藏4两以上的精品薯,春节期间,这些精品薯涨到了每斤0.60元的天价。据后来的统计表明,在这个销售期内,他们3个人共联合销售洋芋900个火车皮,销售量达到7000万元。

他待人诚恳、为人谦和、朴素老实的模样,给农户和客商都以信任感。在洋芋收购季节收购资金最紧张的时候,他说他的客户好,先给他预付款,他说他的农户也好,他能打白条,这两个好,短短几年成就了他。他被选为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

到2008年,他的协会有核心会员20多人,20个副会长。下面有骨干会员300多人,即收购大户有这么多;各分支会会员达3000多个,即他的协会有这么多农户收购点。

他说,早几年,协会的主要成员,大凡都骑个自行车,手提包里装了三四部电话,又打电话又跑路,忙忙碌碌连喝口水的时间也没有。而今,他协会会员中已经有近30辆小汽车了,口袋里可能只有一个手机。协会上档次了,姿态也上档次了。更重要的意义是,他们对当地的马铃薯价格有了话语权,也对全国的马铃薯价格有了话语权。农家出生,深知农人疾苦,他们的话语权更倾向于农户,更设法保护这能从根本上改变贫苦定西的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他荣幸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人代会的分组讨论会上,温家宝总理来到甘肃代表团,刘大江说:“温家宝总理与我对话时间长达46分钟,询问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总理听到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不但解决了薯农的温饱,还带动薯农发家致富,非常高兴。

温总理说:“定西地区的土豆问题,我很关心。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你们要好好发展。”

或许,从此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提起定西,内心不再是苦涩,而是欣慰。在全国人民的眼里,定西也不再只有贫穷,还有发展和走向富裕。

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温总理说得好,定西的小土豆长大了,成了全国叫得响亮的大产业,从救命薯、温饱薯,变成了致富薯。洋芋,在定西大地上创造了奇迹,这也是定西“洋芋人”的奇迹。

2008年,农业部在河北、内蒙古、甘肃等26个省区开展高产创建测产工作,安定区高峰乡牌坊村是其中确定的一个点,收获季节,农业部专家组给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喜讯:安定区马铃薯最高亩产达到12958.88斤。

农户只是估个亩产,没有细细称过一亩地到底能产出多少斤洋芋,专家这一测产,农户也睁大了双眼不敢相信。

根据专家组在安定区高峰乡牌坊村等3个村的实产测定,确定这个点的平均亩产达8478.88斤。农业部马铃薯首席专家、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陈伊里教授说:“平均亩产3吨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里(高峰)的马铃薯平均亩产过4吨,充分说明马铃薯的种植,通过提高技术、推广良种,增产潜力还很大。”据悉,农业部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海、南方地区的马铃薯高产创建目标是亩产6000斤以上,其他地区的目标亩产是4000斤以上。

陈教授在分析高峰乡测产点的情况时说:“这里海拔高,日照时间长。降水、日照跟当地土地资源特点相结合,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加上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各级农业科技人员推广技术普及应用好,群众的认识到位,各方面的促进,使这里的马铃薯的亩收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定西的农民再熟悉不过他们的土地了,先进的农业科学种植管理在他们亲身实践后,他们也可以成为“土专家”。

临过春节,安定区高峰乡农民刘宗义收到一封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寄来的信件。不要说那儿有亲戚朋友,他说自己打底儿就没听过那地名。老刘不识字,请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位叫段宁的人写信请教马铃薯种植技术。信中写道:“从央视节目里知道你种植马铃薯的技术非常好,很佩服,希望得到你的帮助指导。”他请村里的读书人写了回信,把自己的“土技术”详详细细、实实在在地告诉了陌生的“朋友”。

刘宗义是种洋芋的“暴发户”,去年他种了16亩陇薯5号马铃薯,卖得现金4.9万元。他一不盖新房,二不买家电,而心里想着“养一两头牛、三五口猪、十头八只羊”。老刘说:“养殖搞好了,粪肥充足了,种植业也就上去了。”不说发展循环经济,不说产业互促共赢,但老刘心里明白“单打单发展不长远”。

提起种洋芋,老刘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上世纪70年代初,刚刚20出头的他在当时人民公社的农业试验站帮忙,小麦选种、洋芋芽栽等技术他都学到了手。老刘是真真切切的土专家,他说:“芽栽是最普通、最简易的脱毒技术。”为了防止品种退化,他每年搞一两亩芽栽田,他家的洋芋就病害少、产量高、品质好。如沃足农家肥、空行施碳铵、籽行施二铵、中耕间苗等技术他早就运用到了种植实践。

他是土生土长的“土专家”,经常给乡亲们传授种植技术,他还被请到葛家岔、石峡湾等北部乡镇传经送宝。去年,他给新集乡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课,乡党委书记张建华评价说:“讲得很实在,很管用,我们的老百姓脖子伸得像公鸡一样聆听,真是太好了。”“洋芋书记”下乡调研,和老刘一起探讨“种子在地里腐烂”的原因,他有板有眼地分析了几方面原因:或者化肥与种子相互接触,或者种子带病种植,或者地温太高……

老刘种洋芋种出了“名堂”,他也想搞养殖搞出点成绩,他还有更远大的抱负。他说自己早已考察好了,高峰的气候、土质很适宜种植当归,他现在思谋着引进当归种植,效益要比种洋芋强几十倍。

在高峰乡,还有一个被称为“洋芋明星”的农家妇女陈月兰,来自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一波又一波的记者采访过她。我以为她有多么不平凡的事迹,可比起那些洋芋大户和外销大户,她又显得很平凡,而正是她的平凡,代表着她周围的“洋芋人”的平凡,让我产生感动。

去年她家测产,结果一窝洋芋平均产量3.3斤,一亩地有3300多窝,亩产也突破万斤。她种30亩洋芋,主要品种是良种陇薯6号,平均亩产高达8000斤,总产量达到120吨,留足种子自用,外销100吨,可创收入8万元。

她家养猪、养牛、养羊,有不菲的收入,农家肥都施到地里去。

我们到她家时,前院的羊圈门边,有一位浑身灰土的男子怀抱着一只小羊,正在给小羊羔喂食,见到我们,点头笑笑,陈月兰引我们到她家窗明几净的瓦房,她有见过“大世面”的大方,但朴实中藏着腼腆,同去的乡党委书记问她下一步的打算,她说,还要加大养殖力度。

是养殖更能赚钱?

她说,她的洋芋要多用农家肥。

亩产已经是创造奇迹了。

她说,她的洋芋大没错,但不好吃。

她说,化肥催大的,不好吃,吃的人就少了。

她说自家不好吃的,好价咋能卖长久;只用农家肥,洋芋更好吃。

我们惊讶地默然着,她原来是这么想的。

是的,假如只用农家肥,她的洋芋可以贴上“有机”标签,货真价实,价格也可以翻番。

但现实的问题是,她的洋芋到千里之外的终端市场,到消费者手中,要过很多的手,“有机”标签如果能被接受,说不定,很快滥用。

诚信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打出这张牌不容易。

但是,她说,她没想那样远,她只是想种出她想吃、她吃着好吃的洋芋让人吃。

不由得,更敬重她。

后来,书记给她介绍说养鸡好,因为书记刚从养鸡出名的鲁家沟调过来,对养鸡很在行。

我们走出来时,那个浑身灰土的男人怀中还抱着一只小羊羔,为小羊羔喂食,见我们,又笑笑。

以为是雇来的羊倌,后来知道是她的丈夫。

和她一样朴实憨厚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