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难之际显身手
一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他正在上班的路上,大地震发生了。
大地在颤抖,四周的楼房也在剧烈摇晃,白龙江两岸的山上像落了无数个炸弹一样,炸声阵阵、浓烟滚滚。他清楚地意识到:地震了。那一刻,街上的人们惊呆了,房子里的人们也不断地冲了出来,四散逃跑,乱成了一锅粥。他连忙向惊慌失措的群众大声喊:“不要慌!大家不要慌!朝这边来,到空旷的地方……”
正在这时,旁边的一堵墙体裂开了,一个50多岁的男人呆呆地立在那面快要倒下的墙下,一动也不动。他大声喊着,一个百米冲刺的架势冲了上去,把那个傻了似的人一把拉了过来。就在这一瞬间,墙塌了。那人这下清醒了,他拉着交警的手不放:“多亏你救了我,不然,我就没有了。”
这个在地震后第一时间里救人的警察不是别人,他是甘肃省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队长、一级警司、中共党员刘晓原。1998年底,从教师岗位调至交警大队工作,先后干过事故股长,秩序股长,2003年10月被提拔为副大队长至今。
刘晓原救人后,才发现通讯中断了,他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他想,这个时候应该是群众最需要交警的时候。应该马上把路上的交警组织起来,参与到为老百姓服务的行列中来。他没有顾上回家看一看,而是一个点一个点、一个岗位一个岗位的去找执勤的交警。找到了所有的交警时,大队长派人来了,要他们马上返回大队,有任务要马上去执行。
5月12日晚上,按照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刘晓原的任务是负责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他在执勤中才知道,四川的汶川、青川死了不少人。他想,怪不得文县的灾情这么大,群众的房屋几乎全坍塌了,原来震中就在邻居那里。汶川到文县的距离是200公里,青川到文县的直线距离只有18.8公里。
5月13日凌晨1时许,刘晓原正和其他几位交警在大街上巡逻。人们都没有一点睡意,惶恐的他们还在述说着地震中的种种遭遇。有些帐篷里,大人和小孩依偎在一起,已经进入了梦乡……
巡逻中的刘晓原发现,有两名中学生一直在大街上乱转。第一次发现他们时,他没有在意。第二次发现他俩时,他们还在街上转,已经由西面转到了东面。这可能是两个无家可归的学生,他便把车开过去拦住了他们。一问才知道这两个学生是文县一中的,一个家在堡子坝乡,一个家在中寨乡。地震发生后,学校的教室变成了危楼,他们住的宿舍也全部裂缝了,再也不敢进去了。家里人的情况如何他们也不知道,电话也打不通,与外界没有了任何的联系。从地震到现在,他俩连一口水都没喝,一口饭都没吃,一直就这样在街上转悠。
刘晓原听完两位学生的诉说之后,说:“来,上车,和我们一起去交警大队。”两个学生突然间像找到了亲人一样,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刘晓原摸着他俩的头说:“坚强点!先到我们交警大队睡一觉,明天早上,叔叔送你们回家。”
刘晓原把两个学生带到了交警大队搭建的临时帐篷执勤点,他给两个学生泡了方便面。他们已经饿坏了,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吃了一桶还不够,又吃完了第二桶。之后,刘晓原又安排他俩睡到了并起来的桌子上,看到两个学生憨憨的睡态,刘晓原开心地笑了。第二天早上,他又派人把两个学生送到了家里。
一大早起来,刘晓原便带领秩序民警上路了。从月亮坝到尖山,从尖山到月亮坝,再从大渡坝到加油站,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疏导交通、帮助施工队员抢修公路、冒着余震前进……
二
5月16日一大早,刘晓原就接到了命令,有一批运输救灾物资的车队要经文县去碧口。在地震后的日子里,救灾物资不仅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而且也是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救灾物资就是救命物资啊。
时间就是生命。接到命令的刘晓原,火速带上四名交警出发了。他们先去了临江。然后,沿临江一路返回,再到碧口。这一段路,足足有一百多公里啊!沿途道路十分复杂,随时有可能出现险情。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白水江。他们刚走到212国道塌方路段时,又一次余震来了。塌方的石块堵住了道路,而且山顶上随时而下的落石还在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也威胁着车辆的安全。
刘晓原招呼其他交警一起下车,把车停到了安全地带。而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清理路面。不久,他们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刘晓原突然感到脚下的地又在动,余震又来了。
大家没有因为余震就停下工作,继续搬石头、运土方。突然,刘晓原觉得有东西从手臂上擦过,是一块50厘米大的石头从他的右侧落下,在他的手臂上蹭了一下。他没有在意,继续搬石块,有个同事突然喊:“刘队长,你手臂上的血!”刘晓原一看,手臂上果然已是鲜血淋漓了。他笑着说:“没事的,这点伤没什么。”
他跑到车上拿了些卫生纸,在他包扎伤口的那一刻,一块很大的石块落了下来,落在了他刚刚站的地方。他的同事们吓愣了,刘晓原笑着说:没关系啊!
几处严重塌方的地方,终于在5月13日下午5时全部被打通。
刘晓原他们的认真负责和辛勤工作,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为保障救灾物资的顺利运送开辟了道路。
三
5·12大地震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首长和省市领导多次来文县检查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为了保证安全,交警大队又担负起了警卫工作的重任。刘晓原一马当先,不但亲自实地查看,还与其他大队领导一起,制定警卫方案。为了维护城区秩序,他带领战友们每天都在路上执勤检查,指挥护送伤员及救灾车辆。把停放在滨河路上堵塞交通的车辆有序地停到韩家坝,不但改善了城区交通混乱的状况,也减轻了交通管理的压力。
刘晓原和关伟在城区巡查时发现,公路边的帐篷参差不齐。既影响市容,也会给中央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他们就找到这些帐篷的主人,晓以利害。大家觉着交警的话有道理,在交警的帮助下,这里的帐篷马上就变得整齐划一了。他们说,保持市容整洁和美观,也是他们的责任。
群众的理解让刘晓原很受鼓舞,刚准备去下一个点查看。突然,一个摩托车在帐篷区划着大大的S型飞了过来,倒在了刘晓原的脚下。刘晓原当了10多年的交警,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样骑摩托的人。他打算给这个人讲讲这样做的危害。可是,还没有等他开口,那人就开口大骂起来。刘晓原愣了一下,才闻出这人身上满身的酒气。这个家伙骂了人,还想骑上摩托车跑,被刘晓原拦住了。那人二话不说,一拳就打了过来,紧接着脚也踢了过来,刘晓原还是忍住了,那人又打又骂的行为,激怒了旁边汽车司机们。这些司机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群起而攻之,甚至还有人要把这个蛮不讲理的家伙扔到坎儿下去,被刘晓原拦住了。有个司机骂道:“地震都这么严重,你还喝酒,还打人闹事,真是没人性的东西。”
刘晓原立马给治安大队打了电话。一会儿,治安民警来了,大家给作了证,就把饮酒的司机给带走了。刘晓原非常感动,群众这么支持他们的工作,他们苦点累点有什么不可以呢?
四
在陇南人民最需要全国人民救援和帮助时,重灾区文县迎来了一批批的救灾物资。这些初来乍到的大量车辆,给文县脆弱的交通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刘晓原在为抗震救灾物资车辆开道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车辆太多,交警太少。有时候,你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顾不过来。怎么办呢?他发现,有外来车辆问路时,许多群众就主动给这些运输车辆带路。他想,如果在警卫开道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交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不成问题了。
说干就干,他把自己的想法给大队长作了汇报,张智国同意马上组织一个“交通管理志愿者”小组,这对文县的抗震救灾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他希望刘晓原现在就着手,以交警大队的名义组织。消息传出后,报名的群众非常踊跃。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他便精选了一个10多人的“小分队”。为了做袖标,他把妻子的包袱拿到了“帐篷交警大队”里;为了给袖标上印字,他把店老板从帐篷里拽到了摇摇欲坠的打字复印部……
刘晓原领导的“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正式成立了。他和大队领导马不停蹄地给队员们上课,传授交通安全知识,交代注意事项。“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里,有个体老板、青年学生、退休老干部、农民等,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经过刘晓原的辛勤工作,队员们的精神状态良好。他高兴地宣布:我们,可以上岗了!
“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服务的第一个车队,是97辆大型货车组成的救灾物资运送车队。车队抵达文县时,小分队的成员们带着铁锨、镢头、绳索等开山清路工具,为车队带路。他们不但冒着余震危险为车队开通了一次次塌方堵塞的道路,而且还帮助车队装卸货物、给司机准备食物、解决住宿。
“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在刘晓原的组织带领下,不但给抗震救灾物资车辆开路引路,还给军车导航。有一次,兰州军区某红军师金刚钻团75辆军车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文县,使文县本来就狭窄、十分拥挤的街道更加不堪重负了。关键时刻,“交通管理抗震救灾志愿者”小分队的志愿者们跑前跑后,使这些军用车辆安全抵达了目的地,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阴平古道、白龙江畔,刘晓原与大队长张智国、指导员陈立辉等所有交警们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闪耀的警徽和盾牌。他们年轻,但不浮躁;他们有为,但不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