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长治”换来山清水秀民富财增
八年“长治”汗浸土 锁住苍龙惠万民
万术葱茏山川秀,人气旺盛喜事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和省人事厅领导将“全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奖牌挂在了白河县水保局的大门上,这不仅是白河水保局全体同志的荣誉和骄傲,更是全县人民八年长治付出艰辛劳动和取得成就的见证。
白河县委、县政府领导视“长治工程”为造福后代的富民强县工程,从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层次,科学规划,每个治理点,县领导都要亲自带水保技术员进行实地勘察、测绘、出方案。在实施中,县级领导又分片包点,定任务,签责任,不达标准不验收。
在西营镇花房村一组,笔者看到:顺势就弯的梯地从河边一直修到了看不见的山顶,足有100余亩,一道道丈余高的石坎,那是农民以汗为浓墨、以锄为刀斧精心雕刻出的等高线。正是这些等高线,才将原来散石满坡、泥流肆虐的“走方地”驯服成板栗、核桃、柿子树一片葱茏,玉米、黄姜、苜蓿草棵棵茂盛的“功德地”。1994年以来,全县共完成了83处重点荒山陡坡治理,修地8170亩,其中建林特园3520亩。
县上专门成立了20多个规划班子,会同乡村组干部在全县境内764条大小河流中首批确定了水田河、构潭河、店子沟等7条重点治理河流,勾绘和量算图板3256块,面积313.35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27359亩。县上提出了“实施修堤、筑坝、建塘、造池四大工程,夺回水毁河田、旱地”的口号,经8年的奋战,共在七条小流域投工528.61万个,移动土石方788.88万方,完成了17条500米以上的防洪堤,修复新挖灌排渠道41.65公里,新建堰塘5座,蓄水池58口,河堤8公里。发展水浇地500亩,恢复水毁河田546亩,旱改水1563亩。同时,在重点治理区内树立了预防监督标志牌,制定了管护制度,确定了管护员,签订了责任书,真正做到了治理、保护、发展齐步走。
白河在八年“长治”中,共投劳1000多万个,修石坎梯田6.5万亩,农民人均达到1.4亩,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4万处,解决3.5万人饮水,发展水浇地6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种草18.6万亩,发展黄姜14万亩,养蚕达2万张,发展烤烟2万亩,使人均占有粮食从367公斤提高到430公斤;工农业总产值由14336万元上升到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8地上升到2001年的1400元,财政收入由700万元跃升到3760万元,初步实现了山青、水秀、民富、财政增收四重目标。
(原载2002年8月8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