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幸福之家 ——白河县敬老院建设见闻
丹桂飘香时节,当你来到白河县的美丽乡村,吸引人眼球的是那一幢幢或欧式、或徽派、或现代,风格各异的农村敬老院。走进宽敞明亮的敬老院,环境优美,卧室整洁,时时还可听见老人们爽朗的笑声。
下面一组数字就是该县建设敬老院,服务特殊人群,构建和谐白河的有力见证。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敬老院28所,总投资1400余万元,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488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3.3%,今年,又投资400万元新建3所敬老院,可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00人,使该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4%以上。
倾情民生
常年患有风湿、肾炎等疾病的80岁的汪应宗,现已入住茅坪中心敬老院,得到了护理人员的细心照顾。每天由护理人员张芳事先把熬好的中药、做好的饭菜送到老人房间,现在,汪大爷的病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老人得不到有效供养,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一位县领导如是说。也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该县从2006年开始建设农村敬老院,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大事来抓,出台了《白河县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又相继制订有关制度,明确了院长职责、炊事员职责、管理员职责,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规范敬老院管理。为加快敬老院建设,该县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院建设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播撒亲情
麻虎乡太和敬老院院长阮家兴,2008年3月辞去太和村主任职务,干起了专职院长的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要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管理好、服务好敬老院的关键是选好一个院长。该县在全县公开选聘敬老院院长和管理人员,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各乡镇配齐了一个院长和二至四名管理员。
如今,白河县敬老院基本实现了“九有”,即有文化娱乐室、餐厅、卫生间、浴室、活动室、取暖室、种植区和养殖区、沼气池,县里拨出专款为敬老院统一配备了床、桌、椅、柜、被褥、床单,以及消毒设施、保鲜设施等,保障了五保户的基本生活。
供养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五保户集中供养工作的一道难题,去年,该县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投入配套资金,提高了供养标准,供养标准由2007年的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640元,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418万元,并且把敬老院服务管理人员的工资也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
大胆探索
站在枣树村敬老院自种的田地上,一眼望去,种有黄瓜、芹菜、白菜等的大棚蔬菜整齐划一,圈舍里猪膘肥体壮,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来到桃园乡联合村敬老院,院长曾家毅说,他们这里的许多老人,还经常外出做活,年近70岁的刘喜成就是一个例子,他通过在工地干活,今年短短几个月来,已挣到了1000块钱。让五保老人与用工单位签订协议,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锻炼了身体,消除了孤独郁闷,而且还能挣到一份薪水,满足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为推动敬老院的可持续发展,白河县积极引导乡镇敬老院发展院办经济,走以院养院之路,既弥补了敬老院经费不足的缺口,又提高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仅去年一年,院务经济收入就达15万元。2009年,该县民政局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各敬老院结合实际,大力发展院务经济,收入力争突破30万元。到现在为止,全县的敬老院,已基本实现了人均1只鸡、5人1头猪,每个敬老院拥有一片不少于10亩的柴山及不少于1亩的基地、人均不低于1分菜园地的目标。枣树、中厂镇中心院老院等发展大棚蔬菜和畜牧等产业,基本解决了敬老院人员吃菜吃肉难的问题。
(原载2009年11月9日《陕西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