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河突出小流域治理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白河突出小流域治理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时间:2023-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年治理小流域18.73平方公里,是长江局和省局下达任务的187%,3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8平方公里。白河县结合自己发展思路乘势大上。1996年,白河县在逐步形成共识和机遇不可失的双重激励下,大打小流域治理翻身硬仗。今年,白河县按照治理出成绩,工作出经验,技术出成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新思路,启动“长治”工程,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为全区拓宽上“长治”机遇奠定良好基础。

白河突出小流域治理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青山绿水重现勃勃生机

1996年,白河县抓住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保局实施“长治”工程机遇,结合自己发展实际,响亮提出“重振白河治山创业雄风”的口号,突出山水田林草综合治理。全年治理小流域18.73平方公里,是长江局和省局下达任务的187%,3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8平方公里。使一块块恢复青山绿水的小流域,为农业提供了向稳定增收趋势发展的小气候。

1992年,率先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白河县,在粮食连年丰收,市场经济初始,劳务输出增收顺利发展的形势下,对大干了几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一度产生了松劲情绪。然而两年大旱,使他们对山陡土薄肥瘦地碎的县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在大修石坎水平梯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即发展涵养水分的良性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加快向“两高一优”发展转化。

1994年,长江局为国家“南水北调”做准备的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将白河列为7个试点县之一,按年度治理任务投入资金。白河县结合自己发展思路乘势大上。然而到1995年受干旱的连续影响,和管理、技术服务一时跟不上,致使造林种草任务欠账。

1996年,白河县在逐步形成共识和机遇不可失的双重激励下,大打小流域治理翻身硬仗。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安排“长治”工作,7月,组织有关部门、流域乡村干部专程至湖北郧西县参观取经。实行“四包四抓”制度,县委书记、县长等县级领导都有包抓流域联系点。在财政困难情况下挤出2.5万元,这也是白河县投入“长治”配套资金最多的一年。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展开持续的宣传攻势,增强广大干部投身治理的紧迫感。业务部门围绕“长治”搞服务,采取包规划、包质量、包检查验收措施,技术人员深入一线,现场对个别不合格地块坚持拆除返工,真正达到“宁要一亩高标准,不要十亩应付田”的要求,实现治理一处成一处。

白河修石坎梯地难度大、干劲大曾闻名全国。他们坚持用足用活劳动积累工制度,按时兑现县乡补助款,再次调动了群众大干的积极性。岳家河流域耳扒村“红旗地头插,干粮树上挂,两头不见天,中午不回家”的感人修地场面,松坪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举的典型,带动全县呈现了小流域治理热潮。

由于年初就下达治理任务,规划地块,固定专人技术负责。开始了夏季大战一个月,秋冬大干50天的突击活动。物资调配充足到位。1996年度长江局投入资金24万元,省、县配套6.5万元,全县共投资45万个,移动土石方70.92万立方,展开治理的5条流域完成坡改梯面积1689亩,栽植经果林3857亩,天保林13296亩,种草1020亩,封山育林面积5850亩,分别为长江局任务的140%、220%、200%、102%、173%,各类治理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

今年,白河县按照治理出成绩,工作出经验,技术出成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新思路,启动“长治”工程,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为全区拓宽上“长治”机遇奠定良好基础。

(原载1997年2月5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