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河:考核制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好处
一条条通村水泥路相继建成,昔日难行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通衢坦途;一批批高山贫困户喜迁离茅草屋;一户户群众依靠“一村一品”致富,如今不再囊中羞涩……近年来,地处秦巴腹地的白河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速,强县富民步伐日益加快。这一切都得益于该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干部考核,施行“红皮书”制度。
“红皮书”——让干部成为发展的生力军
“红皮书”,是白河县对干部实施岗位目标管理、末位淘汰的综合考评机制的简称。因考核细则印在红皮手册上面得名。
干部如何考核,在很多地方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白河县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制订了干部岗位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办法,县上将各部门的工作按照年初计划,逐项分解制成进度表,印成红皮手册,年底按照手册逐项考核完成情况。
“红皮书”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对涉及全县发展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考核。所有考核结果均与经济利益、评优树模和干部升降挂钩。
在工作中,白河县还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今年,除了给15个乡镇、46个县直部门和22个中省驻县单位,逐一落实了经济发展和包村抓企业任务外,还把目标考核延伸到了县级领导,落实了20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15个乡镇,帮扶9个示范村、10个特困树,包联9个企业,包抓46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使县级领导人人有了“责任状” 。同时,还突出了事关白河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重点工作,使突破发展成为主题。
一时间,全县各级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一线,以“红皮书”目标考核为“指挥棒”,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突破白河发展的各项决策,抓落实,搞服务,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截至5月底,该县实现生产总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1.5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260万元,同比增长34.4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33万元,同比增长52.9%。
末位淘汰——让不干事者让位
在干部岗位目标管理和末位淘汰综合考评机制的实施过程中,白河县坚决说到做到,凡是“红皮书”中涉及到的考核内容,坚决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对于末位者坚决淘汰,岗位换人。
县上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群众“三位一体”的工作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定期通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事不过三”的督办纪律。规定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凡经两次督查催办无效果的,由县纪委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经三次督查催办后,仍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除客观因素影响外,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引咎辞职,或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程序予以免职。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工作落实机制,促使全县干部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县级领导以身作则。县委书记陈勇亲自带头包抓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一个后高山特困村,经常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帮助村组农户制订发展计划,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增收致富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也都人人肩上有任务。他们经常走村入户进企业,为群众和企业发展生产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
民生考核——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白河县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 “红皮书”把农村教育、合作医疗、环境整治、劳务输出等内容纳入到了对乡镇和县级部门的考核之中,极大地促进了民生的改善。
近年来,县财政逐年加大教育投入,累计拨款1.2亿元,争取上级资金3400余万元,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实施“寄宿制工程” “远程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县上积极加强职业教育,对未考入高中或大学的学生,由政府补助部分学费,使其进入县职教中心进行培训。还对全县9个特困村的学生进行免费培训。
县财政每年还筹措资金50万元,对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今年以来,已进行农民工技能免费培训约300人,劳务输出5.78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1万人。同时,还通过提供劳务信息、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自主创业等方式,先后使2000多名技工到外地企业工作,380名下岗职工和“零就业家庭”圆了就业梦。
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全县共有16.2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5%。截至目前,已有6936人次享受医疗补助,累计补助金额215万元。
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全县9个敬老院、6个所集中安置点全面启动建设。对全县城乡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给残肢人员免费装配假肢、扶助困难儿童返校就读、免费为经济困难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等等。
(原载2007年7月5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