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绿松石——“绿宝石之乡”走笔
甲戌年秋初,笔者到被唤作“月儿国”的月儿乡采访。在“民政福利绿松石工艺厂”接待室内,与厂长雷地学相谈甚欢,大有见之恨晚之感。厂长恰好中年,红光满面,一脸憨厚挚诚,向我详细介绍“绿宝石之乡”的今昔变迁,历史沧桑,更多则是构思他办绿松石厂的宏图大略。
于是,我对这闪光的绿松石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据考古工作证实,绿松石(又名月儿石)是我国古代最熟悉并使用的宝石,其色多为蓝,并有蜡状光泽,为世所罕见。月儿潭所产的绿松石乃国内上乘。原生矿呈“鸡窝状”分布,多凭世代相传的经验寻“引子”而掘。矿石多青梅花斑,大如拳,小如豆,乍看并不起眼,非行家里手莫识。本地父老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卞和在“月儿”得“璞”,献于楚历王,楚王视之为普通石头,以“欺君之罪”砍其左足,后又献于武王,又砍去右足,卞和落得抱“璞”而泣的结果。这便是“和氏璧”的来历,从此,佩戴和珍藏绿松石也就成为富贵和权威的象征。据说,越王勾践的宝剑上既不镶珍珠、玛瑙,也不镶金银,而是绿松石,文成公主进藏时,亦没忘带绿松石。清初,白河的月儿乡在国内外就有“月儿国”之誉,白龙洞、黄龙洞一带所采特级或甲级矿石远销欧美、日本、南亚、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月儿乡白龙洞内有民国、光绪、道光、乾隆石碑数通,昔日因采矿者争占矿洞,多次发生械斗、滋生讼事,县衙派人将矿洞封闭。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风吹醒了月儿乡沉睡的大山。人们发挥传统优势,靠山吃山,纷纷上山开矿。于是,那些绿松石矿料就又漂洋过海,远走异国他乡,乡上有雷地学者,祖孙四代以掘矿为业,开采技术特精湛且奇,但秘不传人。1984年,他送矿料到京城,见北京一些玉器店的绿松石工艺品,其石质、花纹、颜色、大小结构皆不如白河月儿绿松石。回到家乡,贷款买了一台砂轮机;在全镇第一家私人办起了绿松石工艺厂,在他的带动下,村民蜂拥办厂开矿。一时,深山沸腾、景象热闹。几经周折,其它厂家有的下马,有的夭折,而唯独雷地学越发发达。他为了借鉴他人或别的厂家的经验,南下广州武汉,东赴上海、济南,遍访名家,学得满腹经论。然后,把致富的根紧紧扎在故乡的土地上。今天,他已拥有6台砂轮机、一台抛光机、一台震动机,除正常经营宝石原料外,还重点加工元珠、顶链、戒指面、耳坠、随形、玉钱,畅销于北京、青海、江苏、新疆、西藏、深圳等省市,几年前,他又把眼光瞅在了绿松石的雕刻上,那些雕刻作品,形态万千、栩栩如生,价值连城,莫不叫人叹为观止。现在,月儿人身在宝山而识宝,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挖掘出满山的宝藏,创造着“绿宝石乡”的辉煌明天。
(原载1994年12月24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