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希望的彩虹——白河县“希望工程”巡礼
作为全省“希望工程”重点实施县之一的白河县,从1992年5月开始,经过几年的奋斗,累计收到各种捐款100多万元,救助失学儿童1000多名,修建学校6所。
在这块贫困山区的黄土地上,倾注了全社会有识之士的一腔真情和爱心。他们心系未来,谱写了一支支感人至深的爱之歌。
奉献一支爱之歌
1992年9月,省煤矿设计院50多岁的女工程师王纯女士,经“希望工程”介绍,自愿资助白河县朱良乡高桥村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丁金燕,至1993年6月,王纯除按标准寄救助款外,另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价值300多元。1993年中秋节,王纯夫妇不远千里从省城西安来到丁金燕家。见到丁家贫寒的现状和丁金燕优异的学习成绩后,决定把丁金燕接到西安读书。第二天,丁金燕跟王纯夫妇就要离开家乡,王纯夫妇又给丁家300元现金,帮助发展生产。由于丁金燕没有西安市的户口而无法入学,王纯花了2000多元才把丁金燕安排到西安市45中附小读书。在西安期间,王纯夫妇二人对小金燕悉心关照,丁金燕的学习成绩上升很快,在1994年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中,丁金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市重点中学。然而,校方需要丁金燕交10000元现金方能取得学籍。无奈,王纯只好把丁金燕送回白河老家,进入白河三中就读。临分手时,王纯对丁金燕说,希望你认真刻苦地读书,我依然会救助你。王纯回到省城后,按时把钱寄给丁金燕,同时,多方托人做工作,她的真情终于感动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同意免费把丁金燕的户口迁入西安。1995年9月,丁金燕在父母的陪同下,正式成为一名西安市的小公民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温暖在人间
城关一居委的学生刘军,以令人艳羡的成绩考入汉中商校。可是,刘军家中极贫,父母身残且体弱多病,一家人每月只靠38.4元的民政救济费苦苦度日,怎能供得起刘军在校读书呢?才入学时,家里左借右凑,凑齐了500元钱,那只能是杯水车薪。在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刘军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干脆饿一天。学校得知这种情况后,减免了刘军的一半学费,但仍有2500元需要上缴。2500元对于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刘军来说,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数目。刘军愁眉不展,无心读书。这时,团县委和城关镇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希望大家伸出温暖之手。短短几天时间,共收到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捐款5300多元,不仅帮助刘军缴够了所欠学费,还足以保证到刘军毕业。县交警大队为刘军家中修起了新房,添置了应有的家具。这件事在白县河传为佳话,人们说,还是人间有真情呀!
女行长的情怀
1995年,陕西省工行开始在秦楚交界的界岭山下兴建一所希望小学,投资27万元,于1996年10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省工行副行长谢佩华一行专程南下,参加白河希望小学竣工典礼,她带来了2000元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从1995年开始,她就对卡子希望小学学生郑冬国和张莉进行救助。两年来,谢佩华副行长已出资达2800多元,而且每学期都要给两名救助学生做一套新衣服,买上新书包、学习用品。1997年7月,省工行邀请卡子希望小学的辅导员及郑冬国和张莉到西安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两名山里娃第一次来到西安,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决心今后发愤学习,早日成才,努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共托希望的彩虹
在构筑宏大的“希望工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单位和个人投身其中,一起编织绚丽的希望花环。省亚特房地产公司陈前英女士十一次给白河捐赠图书达20.45万册;省、地地税局共捐资10万元改建了凉水中心小学;县建行给构扒中心小学捐资10000元;省电子工业厅团委给城关镇安槐村捐赠了一台彩电及其他物品,价值达11000多元;江苏省溧阳市委、市政府捐资20万元、溧阳团市委捐资10万元用于救助250名失学儿童。今年10月31日,白河县委、县政府再次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和群众进行义务捐资,当天捐资达3000多元,全县累计捐资30多万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关心、呵护祖国的花朵,我们祖国的未来必将如彩虹般绚烂。
(原载1998年第1期《陕西青年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