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头楚尾绘新图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百亩平,土有三寸薄”,这就是位于“秦头楚尾”的白河县。由于极差的自然条件和贫困的经济状况,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人心涣散等等原因,到1997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56元,人均占有粮食298公斤,地方财政收入仅l006万元。如何摆脱贫困,振兴经济,在跨世纪的发展中,把全县干部群众凝聚起来,为改变自身的贫困落后状况而奋斗,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必须作出的回答。
解放思想,振奋干群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们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围绕“白河如何摆脱贫困,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21世纪”,展开了多形式的调查研究和多层次的大讨论,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人大代表、攻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座谈会,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分析白河的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误的教训,查找贫困的原因。在发动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县情,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着眼解决白河的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制订了跨世纪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奋斗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从1998年到2002年,全县上下务必搞好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实施四个突破,即,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建设,培植规模经济上取得新的突破;在放开搞活公有制企业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的突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强化责任目标管理,转变工作作风上取得新的突破;达到三个目标,即,到2O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
县上又先后召开了县人大、政协党组会议,要求县人代会、政协委员会,要按照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进行更深层、更广泛的思想发动,使党代会精神变为全体人民的意志。通过从上到下、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发动,使全县干部群众振奋了精神,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中心,增强了信心,并逐步形成了三个共识:发展是解决白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实现超常发展是缩小差距的唯一选择;产业建设是谋求超常发展的根本出路。
立足“两场”,实事求是决策
怎样发展才既符合白河的实际和民意,又符合时代和市场的要求?白河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树立“不图表扬,只图为民办事,为白河发展做好思想和经济铺垫”的观念,坚持一方面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想什么、需要什么为出发点,组织人力,深入乡村,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另一方面,立足市场,根据市场导向,对本县气候、地理、资源、劳动力素质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分析和论证,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他们果断地确定了以发展农村三大主导产业,培植工业四大支柱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思路。
黄姜、蚕桑以其独特的抗灾能力强、避风又防病的优势,烤烟以其适生、优质的特性,被白河的决策者们确定为农业上的主导产业,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到2002年,白河县仅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可达2亿元以上,提供财政收入2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以上。
在工业上,考虑西康铁路、西康二级公路、汉江梯级开发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因素,确定了建材、化工支柱;考虑资源基础及工人素质因素,确定了矿产支柱;而加工支柱除与“二汽”东风汽车公司距离近,配套生产汽车零部件具有特定的区位优势,以及现有基础因素外,主要着眼于下世纪农村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形成后,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
“六线”合一,扭住中心不放
县十一届党代会以后,县委在领导经济工作上实行六条线运作,同时出台了八个配套性政策文件。为使各套班子拧成一股绳,合力抓经济,建立和推行“六线合一”的工作格局,把全县整个经济工作分解成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经济、个体私营经济、项目建设和财源建设六条线,由县委五名领导和政府一名常务副县长分工负责,将全县29名县级领导统一编入各条线,使每一位领导成员都分担经济建设任务。在评价部门工作时,不单纯用部门的业务标准来衡量,而是看部门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如何;看部门参与主导产业建设的任务完成得如何;看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创造性地工作开展得如何,从而引导各部门把履行职能寓于经济建设之中,共同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
从严治吏,求真务实苦干
加快经济发展关键在党、在干部。为此,他们把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干部队伍管理、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作为“治本之策”来抓。
——抓制度建设。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八个政策性文件,确定了便于考核和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年度工作指标体系,实行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强化责任、严格考核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两个一票否决制”和“三个挂钩”的奖惩责任制。年终考核时,一次性兑现奖金72.8万元,并一改过去只奖不惩的现象,现场兑现罚金7.12万元。对未完成当年经济工作任务,考核总分名列倒数一至三名的乡镇,分别给予了l万元、9000元和8000元的经济处罚,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责任人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乡镇党委委员、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下调一级工资,该乡镇当年公务员考核不安排优秀指标。对未完成人均财政收人增长基数任务的乡镇按照差1元罚1千元的办法实施了经济处罚,仅此一项,处罚最多的达11370元。在干部的管理上,按照中省地有关规定,县委出台了《关于调整干部管理权限和严格干部调配管理的暂行规定》 ,明确了管理权限,规范了运作程序,严格了用人标准,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凭党性干工作、看政绩用干部”的总体要求,落实到了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
——抓组织纪律。该县按照干部监督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求,先后对19名新任领导干部实行了试用期。对2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离任审计,对所有拟任职务的干部进行了廉政鉴定。同时,严格考核奖惩,实行一项产业一套纪律和一个阶段一套规定的制度,对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管理不力,措施不硬,工作无建树的一个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分别降职使用,乡人大主席就地免职;对坐等观望,贻误发展时机,产业建设欠账较大的一个乡领导班子果断进行了处理,党委书记、乡长分别降职使用;对计划生育工作落后的一个镇党委班子及时进行了调整,分管副镇长就地免职;对三个计划生育工作落后的乡镇领导班子进行了集体诫勉谈话;对黄姜种植和验收过程中工作不负责任、操作不到位的8名科级领导和9名干部分别给予了警告、严重警告和停职检查的处分。严明的组织纪律,纯洁了干部队伍,树立了干部敢抓敢管、能上能下的新风尚。
一年来的实践和努力,使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干部工作在基层,吃住在农户,技术把关在地头,实地丈量,现场指导,没有干部请假,也没有干部无故不到岗,有的干部甚至带病深入基层,坚持工作。1998年全县落实黄姜2.5万亩,比上年增长12.4倍。1999年在落实春季玉米营养钵拱膜育苗移栽任务期间,全县2000余名干部,背上模子,扑下身子,做出样子,完成玉米营养钵拱膜育苗移栽16.4万亩,占全地区10县市完成总面积的20%,赢得了安康地区粮食6项增产技术现场会在该县的召开。
(原载1999年6月27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