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希望的曙光

希望的曙光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白河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全县农业及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产品型到商品型、数量型到效益型三大历史巨变,使古老的传统农业在白河大地上孕育出一片崭新的希望。白河县坚持把姜、烟、桑三大特色产业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紧抓不放,通过三年多的滚动发展,全县三大产业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希望的曙光——白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

近年来,白河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全县农业及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产品型到商品型、数量型到效益型三大历史巨变,使古老的传统农业在白河大地上孕育出一片崭新的希望。

科技驶入“丰产道”

白河县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旱作农业县,山高、坡陡、沟深、地薄,“十年九旱,非旱即涝”。为此,县委和县政府在广泛深入凋查研究的基础上,果断地把全县农业的根本出路调整到培育主导产业、优化种植结构和转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上来,大胆地提出了在农村“培育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多种经营,走区域特色经济之路”。

县委、县政府教育干部群众跳出“土里刨食,半饥半饱”的小农经济圈,走以经补粮和依靠科技增加粮食单产、总产的路子,大量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尤其是良种配套、地膜覆盖、间作套种、平衡施肥、病虫综防、水稻抛秧六项抗灾增产技术在全县予以大力推广。1999年,全县良种普及率达84.6%,在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实现粮食总产7.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00年,虽又连续遭受严重干旱和暴雨灾害,粮食总产达到8.04万吨,增长4%。同时,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水窖工程、甘露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等,目前,全县已新建水窖23865口,蓄水能力达70万方。

大兴产业增效益

白河县坚持把姜、烟、桑三大特色产业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紧抓不放,通过三年多的滚动发展,全县三大产业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到2000年,全县共有10万亩黄姜、14万亩烤烟、养蚕2.36万张,实现收入1.3亿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

依靠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200O年初,年产100吨黄姜水解物的麻虎黄姜水解物厂和黄姜专用配肥厂及黄姜编织袋厂建成投产;汉阴环球生化厂与白河县化工厂达成协议,共同开发白河黄姜;茅坪30吨黄姜水解物厂也在筹建之中。这样便走出了一条“产业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生产专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新路子。

多种经营拓新路

白河典型的土地及气候特征,适宜生长各种经济林木,以及尚有载畜能力约50万头的天然草场。为此,县委、县政府在主攻三大主导产业建设的同时,结合山川秀美工程,大建经果林,发展畜牧业。三年来,全县累计建果园2.89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杜仲、茶叶等优势经济林特果园4.33万亩。畜牧业主要在优化品种、规模经营上求突破,全县新建生猪人工授情站9个,生猪良种普及率达65%,年快速育肥生猪4.5万头,出栏4.14万头;养羊641万只。出栏2.8万只,羊牛12万头,并涌现出一大批养殖大户,全县养猪10头以上的有153户,养羊10只以上的有132户。现在,全县畜牧业收人已达6234万元,实现税收160万元。

(原载2001年7月19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