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旗帜再添彩——白河县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回眸
作为全省一面旗帜和“三苦”精神的发源地——白河县,立足县情,获誉之后更自勉,按照“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做强工业经济、提升劳务经济”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二次创业,紧扣发展主题,调整经济结构,打造特色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结构调出农民增收的华章
按照“提升一产、突破二产、发展三产”的战略部署,积极强调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等富民产业,实现了经济工作重心由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6129万元,同比增长12.12%,其中第一产业26710万元,较上年增长5.9%;第二产业14609万元,较上年增长28%;第三产业14810万元,较上年增长11.37%;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14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33万元,同口径增长26%。在农业方面,全年实现农业产值45394万元,较上年增长9.9%。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总产3.49万吨,较上年增长30%;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2914万元,较上年增长12.39%;林业实现总产值2539万元,木瓜产业发展迅速,基本面积达到10万亩;全年种植烤烟1.35万亩,实现产值1149万元,提供税收133万元;养蚕发种3.67万张,实现产值1751万元;面对黄姜市场波动,县上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扩大销售、财政贴息、订单种植等有效措施,积极克服市场价格下滑不利因素,保住了产业,年末留存达到10万亩。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18万人,获得劳务收入2.8亿元。扶贫开发成效明显,18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深入推进。小流域治理进程加快,沼气等生态能源建设蓬勃兴起,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在黄姜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净增159元,达到1698元。白河县在农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农业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的情况下,着力以工业为突破,以改制谋出路,以创新求发展,对县矿业公司、五金公司等14户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了改制,盘活闲置资产4000余万元,为企业解债、减债近5000万元,其中6户企业重获发展生机;冷水水泥厂、红石河化工有限公司、汇丰公司等企业扩能技改全面完成,四大支柱工业不断壮大。全县工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工业税收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GDP的9%以上。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600万元,较上年增长4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00万元,较上年增长78.12%。
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该县2004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础面貌明显改善。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较上年增长8.6%。十件实事和重点项目建设个别因计划调整外,基本完成年度任务。红顺路改造、通达工程、便民桥建设、县城文昌路改造、城区供水工程如期完成,一中教学楼、二中公寓楼、疾控中心办公楼投入使用;教体局办公楼、职中综合楼主体已完工;长春路道路建设、北岭子集贸市场、雪炭工程进程加快;清风路集贸市场、人民路北端拓宽改造启动实施,城市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白河电站地勘及库区淹没指标调查已全面完成。仓上、茅坪、西营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市场化运作经营城镇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一大批项目的启动实施,有效地改变了基础面貌,强劲的投资增势,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增强发展的活力
为进一步深入农村税费改革,该县全面取消了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下调一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1655万元。面对农村工作新形势,在茅坪、仓上两镇进行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试点,围绕减人、减事、减费的原则,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以责定人,理顺了体制,精简了人员,转变了作风,增强了服务。与此同时,在全县选派100名干部外出谋职锻炼和30名干部到村任职,将全县行政村由168个撤并为124个,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锻炼了队伍,促进了发展。全面落实了45个县直部门、6个工业流通部门和21个中省驻县单位联村抓企业,增强了贫困村的发展后劲。启动了粮食流通体制和供销企业改革。加强了对投资环境的治理力度,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0个,合同引资6.5亿元,已开工25个,完成投资1.2亿元,履约率83%。
(原载2005年2月5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