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组织的重托——白河县以过硬的干部作风抢抓“十一五”发展机遇
今天的白河,迎来了襄渝二线、汉江梯级深度开发、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千载难逢的机遇。白河各级党政组织乘势而上,主动出击,迎接机遇的到来。
2006年初,省委把白河定为“二苦”精神教学点。 “三苦”精神,一直是白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为了不负组织的重托,白河县委坚持不懈地抓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机制,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合力形成了“领导苦抓抓发展、干部苦帮帮产业、群众苦干建家园”的优良作风。县上建立健全了各级党委(组)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全面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井推行了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县级领导每人每年撰写理论调研文章均在2篇以上,乡镇部门主要领导经常向县委报送具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材料和决策建议。为了加强干部的实践锻炼学习,白河县每年都要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任务难度大的地方进行锻炼,加速了干部成长。同时,还积极推进了管人管钱管物和执法等重要部门干部之间的轮岗交流,实行了县直部门干部和乡镇干部之间的双向交流,做到干部多岗锻炼和适应多方面工作的需要。
多年来,白河县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干事,在实践中建立健全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建设成了一支高素质、能担重任和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完善了县委常委会,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办法,推行了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和任职试用期制度,对干部实行了预防、譬告和惩处,切实把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到了实处。而且,还加大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选拔干部的力度,每两年进行一次公选,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良好的工作作风,前提是有一个健全的激励保障机制。几年来,一直坚持了严格干部考评考核,坚持县级领导联乡抓企业包项目、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制,完善了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工作督查制和干部责任追究制。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第一任务。为了遏制不良风气,该县还健全了一套监督约束机制,强化了干部监督机制工作督查,坚持下乡不喝酒,同城不招待,县内不做客,领导干部下基层工作一律轻车简从,就餐在机关食堂。 “五人督查组”工作机制,深爱干部群众的好评。白河的干部能上能下,这不是一句空话,干部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提升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末位淘汰制”和“一票否决制”,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
县经贸局,是全县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多年来,他们在企业改制,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全县工业经济成效喜人。今年1~4月份,全县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达6734.5万元,同比增长19.5%。经贸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1345.7万元,同比增长17.6%,上缴税金90万元,同比增长63.8%,主要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特别是84#产品,产量同比翻了一番,实现了春季工业生产的“开门红”。几年来,县经贸局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极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把干部作风的转变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为了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全面实施“项目建设年”,该局“巩固一批骨干企业,改制盘活一批停产企业,招商引资一批新建企业,妥善安置一批下岗职工”,形成全面抓项目,促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开好头,起好步。
他们将全县的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结合领导主抓,干部抓企业制度,把工作落实到每位干部,将工作完成情况与年度公务员考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对企业项目建设实行全程跳跃,每月一汇报,季度一检查,所有这些,均制表成文,公布上墙。以此互相督促,互相激励,夯实了任务,落实了责任,接受了公开监督。今年5月6日,县“白龙水泥有限公司”在采矿时出现了险情,矿石所在地的个别老百姓为个人的利益阻挠闹事,致使企业停产10天。闹事那天,正值周末,接到企业的电话,经贸局立即派副局长项立发,到企业进村组入农户协调解决,经过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至5月16日整整10天时间,企业终于恢复了生产。
今年以来,县农业局通过机制创新,将全系统分为种植业工作组和养殖业及农业综合组。为了服务于三农,年初以来,该局给本系统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统一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公布了电话号码、服务区域,发放服务卡5000份,一式两份。农业局和联通公司联系,为县乡两级188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配备了手机,还开通了农机“110”台。该局对单位和个人采取评季度工作“最辛苦单位”和“最辛苦的人”,颁发流动“辛苦杯”,大大激发了农技人员服务一线的热情,到现在,全系统已选出13个“最辛苦”和3个“最辛苦单位”。
正是由于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扎实作风,全县五大绿色产业凸显出令人瞩目的成效,城市经济日新月异,教育强县和创建全国计生综合服务县等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势头。
(原载2006年5月3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