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腾飞的明天——白河县交通工作巡礼
近几年来,白河县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把公路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崇山沟壑间弹奏出一曲曲削平坎坷是坦途的壮美乐章。
这里面的一组组数字无不凝结着白河交通人的智慧和汗水。截止2009年5月底,全县公路总数338条1270.69公里。其中:县道3条184公里(四级),通油率100%;乡村道333条1004.79公里(外延级),其中:已铺通乡村水泥路648.32公里,占乡村道总里程的64.52%,通村率达95.16%。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87.63公里,初步实现了县内公路“两小时交通运输圈”。
情系民心筑坦途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百亩平,土无三寸厚”,是白河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1985年,白河拉开了自力更生建设山区公路的序幕,到1989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夙愿;1993年,全县首次推广乳化沥青薄层路面科研成果获得成功,实现了地方公路油路建设零的突破; 1998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2000年,基本实现了乡镇油路化;2002年,实现了316国道过境段油路化。
在此基础上, 2003年至2009年5月,又争取上级投资3.12亿元,新铺了白界路、红顺路、冷厚路3条县道184公里油路和3条乡道26.5公里水泥路;完成通村水泥路124条621.82公里。在全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在这一历史时期,全县公路等级和质量取得了质的飞跃。该县又适时提出了未来3~5年着力推进“一个龙头,实现五化”的更高目标。即全力以赴加快“十天高速公路白河段”这个龙头建设,实现境内国道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通村公路水泥化,养护管理规范化,道路运输站场化。
养管并举保畅通
茅坪镇黑龙村反沟路,是2006年全县首批启动的通村水泥路之一。现在,这条路不仅路面平坦整洁,路间整齐规范,排水设施完善,道路优良率达100%,而且近年来栽植的2000余株银杏、香樟、白玉兰等绿化树木已覆盖了道路两旁,一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提高道路的使用周期,注重了建设养管并重。在抓好县乡道日常养护的基础上,对通村水泥路的养护也十分重视。首先落实资金来源,县政府每年拿出60万元资金用于通村公路的养护,乡镇政府引导村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本着“谁受益、谁养护、谁管理”的原则,建立了通村水泥路养管体制,以村为单位集资和投劳,村筹乡管,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全覆盖”。
根据通村公路的特点,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管养运行机制,形成了“政府监督、行业管理、承包人实干”的三级公路管养保证体系。充分发挥沿线村民的养护积极性,推行家庭承包养护模式。村级道路养护费用有限,承包人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实行弹性生产工作制,忙时干农活,闲时养村道。农民养路工按照养路的好坏和好路率,从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领取劳动报酬。
车畅人欢百业兴
在桃园乡联合村,路通了, 127户村民集中住进统一风格的巴山民居,建起了生态新村,成立了农村社区,农民也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 “安全车” “经济车”,该县积极推行客运网络化和路、站、运一体化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向乡村辐射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投入使用二级汽车站1座,五级客运站4座,客运招呼站7座。拥有客运公司3家,出租车公司1家,客运车辆800余辆,乡乡镇镇通客车。“2小时交通圈”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便捷,给县域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原载2009年8月31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