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枝竞发更知春——缅怀作家刘宇文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大都有过失落、坎坷和不幸,也有过荣幸、成就和业绩,作家刘宇文就是一个令人羡慕而又钦佩的典型。
我们的祖先早就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一句十分切合现实又富有哲理的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只读过4年小学的残疾人刘宇文就是把这句话当做真经,并领会了这句格言的精神实质而付诸实施,创作了洋洋270万字的长篇小说《独牛村》。该书共分9卷,现已出版8卷,计240万余字。由此一跃而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步入了文学的圣殿,戴上了作家的桂冠,成为兴平、乃至全省文学界上一个熠熠闪光的亮点。
文学神圣但不神秘。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的文人学士,仿佛走火入魔似的迷上了这种千古不灭的艺术。尽管许多人经过艰难跋涉,竭力奋斗,还是以知难而退告终,并发出了望洋兴叹的感慨。然而,大浪淘沙,总有不少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的人士以他的天才加勤奋而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文学殿堂,为人类、为社会奉献出了可贵的精神产品,刘宇文便是后者。
我和刘宇文已有30多年的交往。这30多年也是刘宇文辛勤耕耘、伏案不辍的30多年,更是我深刻了解这位农民作家的30多年。
当刘宇文呱呱落地后,只在襁褓中度过了短短的几个月幼婴生活,便在一次高烧中患上了小儿麻痹后遗症,使左腿终生残废。这个猝不及防的灾难,为他、为全家带来了深重的痛苦。这种令人揪心的灾难既为他幼小的心灵上笼罩了一道难以磨灭的阴影,同时也增强了他自力自强、克难攻坚的决心和勇气。
要说刘宇文的幼婴期间是痛苦和不幸的,那么,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更是在肉体和精神双层痛苦与不幸的压力下度过的。残肢的缺憾不但使他行动不便,更使他在许多世俗的偏见下,饱尝了人间那种令他心底滴血的冷遇和白眼。这些歧视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但也逐渐为他原本就有些倔犟的性格增添了几分刚毅和果决。他整天拖着一条僵硬的残腿,蹒跚在去学校的路上。不论是三伏酷暑,数九寒天,或是风雨之日,都以他坚强的意志在开创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的母亲是位善良而又刚毅、知礼而又宽厚的农村妇女,几乎把她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儿子。父亲曾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日寇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践踏着祖国神圣领土、残杀着祖国的同胞、抢掠着祖国的财富之际,于是,这个立志不凡的热血男儿,为了挽救民族之危亡,毅然投笔从戎,考进了南京中央军校,后来奔赴沙场,出生入死,浴血抗日,经历了铁与火的考验。在台儿庄激战中,日本鬼子的一颗子弹使他血染战场,险些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后来又参加远征军,在缅甸历经劫难。这些原本是他一生中最为荣耀的光点,不料在后来的“文革”期间,却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成了“双料反革命分子”。在深挖、上线、株连的疯狂岁月,按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逻辑,刘宇文自然而然地成了“黑狗崽子”。那些根本不懂政治、却有一腔“热血”的“红卫兵战士”,成了十分“革命”的“政治”中坚,在无休止的批斗、游街的同时,又声嘶力竭的高喊着“绳拴、枪挑、马踏、油炸、火烧、棒打,再踩上一只脚,教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口号,对刘宇文父子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攻击,使这位曾经立志报国的父亲从日本鬼子的枪口下捡回来的性命,被“红卫兵”轻而易举地收拾了!刘宇文那条原本僵硬的残腿,又在“红卫兵”的脚下残废得更加彻底了。但是,刘宇文这个年近20岁的钢豆小伙子,终于以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抗争精神,咬着牙根挺了过来。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许,刘宇文这颗文学小星压根儿就不会过早地陨落,有待于他的谈不上是福,却是真真正正的文学艺术上的璀璨光环。
凭着初小四年级的文化底子,17岁的刘宇文却信心百倍地提起笔来,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漫长、艰辛而又高雅、色彩斑斓的道路。而且,从始到终是“茹苦含辛终不悔”,一条路子走到黑。
我不排除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天生的因素,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奋斗。亚里士多德说过:“有天赋而无训练,有训练而无天赋,终归无用。”刘宇文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天赋加勤奋。他虽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却没有享受过地主家庭那种所谓的优越生活,相反,由此更遭受到诸多的祸患与灾难,唯独使他引以为自豪的,是父亲留给他的许多书籍。在这批珠玑般的精神食粮中,刘宇文得到了深深的教益与启发,看到了光明,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由于文化底子浅薄,许多大部头经典,特别是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故纸,开始他无法看懂。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小说、传奇之类的《水浒》、《三国演义》、《岳飞传》、《薛刚反唐》、《隋唐演义》、《封神榜》、《七侠五义》及三言二拍那些名著和通俗小说。他没黑没明地看,常常随着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激动、振奋、欢呼雀跃,或是失落、痛苦、同情和流泪。他原本识字有限,通过读小说,特别是在父亲的帮助下既认了许多生字,又受到了有益的熏陶,从此便和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行文学创作之初,除了父亲的关心和指导外,刘宇文全靠自己的一股热情、爱好和勇气,至于什么是文学,文学的起源、发展、理论以及文学创作的手法、技巧、结构和主题思想等,他却不知要领。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刘宇文这个不向命运低头的青年,硬凭着勇气和毅力克服创作上的难度和知识理论上的缺憾。他锲而不舍,顽强拼搏,夜以继日,艰苦耕耘,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一开始便拉起了洋洋长篇。他凭着创作实践和天赋聪睿的悟性,居然进步很快。特别是编织故事、虚构情节,更成了他的优势和强项。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开始阅读外国文学,诸如大仲马、小仲马、法捷耶夫、托尔斯泰、福楼拜、高尔基、契诃夫、果戈理等人的作品。他从这些中外名著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开阔视野。在创作长篇小说的同时,又写了不少短篇。终于,他的第一个短篇《命运》在《延安文学》上发表了。这是一个惊喜,更是一个鼓励和鞭策。接着又连续在《绿洲》、《解放军文艺》、《秦都》、《春潮》等刊物上发表了《贫血》、《大碗羊肉泡》等短篇小说和几个故事作品,并参加了陕西省故事调讲。
1988年6月,刘宇文创作的系列长篇《独牛村》第一卷问世了。这部长篇巨著倾注了刘宇文30多年的心血,并几经曲折坎坷,方才在长期的“腹痛”中诞生。这是对兴平文学界、乃至陕西文学界的一大贡献。接着又连续出版了2至8卷。这部作品从1927年“渭华起义”写起,到“文革”结束,时间跨越约半个世纪。作品中的众多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际关系,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离奇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富有方言特色的鲜活语言以及古老而又新奇的关中风俗等,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9年,咸阳市图书馆专门为刘宇文举办了长篇小说《独牛村》研讨会,笔者也有幸应邀参加。研讨会上,许多专家、作家、学者、理论家对这部长篇小说做了较高的评价。2001年,《独牛村》又荣获陕西省第九届五○五文学奖,刘宇文也被评为咸阳市文艺先进工作者,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这年,我曾为刘宇文撰联一副:“独牛村一览众生相;大手笔平添万古春”。后来又赠宇文小诗一首:“洋洋巨著独牛村,大笔奇文尽凤麟。莫道人生多苦雨,残枝竞发更知春。”
刘宇文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他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生活本质和社会现实,给人以教益和艺术享受。由于自小生活在农村的缘故,刘宇文的许多作品几乎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得天独厚的八百里秦川成了刘宇文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和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他热爱这方热土,更热爱生他养他的故乡兴平。他以饱满的激情讴歌时代,讴歌文明,赞美这方热土。所以,不论是短篇、长篇,刘宇文的作品中都注入了他深沉质朴的感情,并展示了他那种光明磊落、疾恶如仇的个性和是非分明的界线与审美意识。
刘宇文是位成功者,他既有痛苦的生活经历,也有辉煌的人生业绩。他既是一个生活中的不幸者,又是一个文学事业上的胜利者。他有着春华秋实的硕果,也有着阵痛之后的喜悦。经过土改,一贫如洗的家庭成为他磨炼意志的熔炉;清苦寂寞的创作生涯,成为他深刻思考人生的空间。他不苛求物质上的富有,唯独追求精神上的创造。有人说,人家整天捞钱哩,你们这些文人却整天忙着劳心呢,何苦呀!刘宇文说,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腰缠万贯,而是精神充实。所以刘宇文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培养文学新秀。兴平自1998年成立作家协会后,他就被推选为首届主席。多年来,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连续举办了多次创作大赛和文学创作辅导报告,对培养文学新秀,繁荣文学创作,壮大创作队伍和出人才、出作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1年2月26日,刘宇文因病逝世。他的病症和一生勤奋创作、耗尽心血是分不开的。他现在虽然去了,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作品也将和他的姓名一样,流芳百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