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真实留给历史

把真实留给历史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得出来,何升林是在努力地用朴实、真实、鲜活、生动的手法在记录社会,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这也是我们所有媒体人应该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出发,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对繁杂的社会生活多分析、勤思辨,在宣传和新闻的规律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真实的基石上,把握社会的主流特征,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把真实留给历史。

把真实留给历史

黄寿先

为一部电视新闻作品集锦写序,很难下笔。

因为,在人们惯常的概念中,新闻都是过眼烟云的东西,不像文艺作品那样永恒,那样值得保留;还因为,我们的新闻大都以宣传为主,而多年来宣传中的官话、套话、空话连篇,新闻自己贬低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然而,人们的惯常概念忽略了新闻人对宣传和新闻规律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忽略了新闻对历史的记录功能。所以,当何升林说让我为此书写序,我便委婉推掉了;所以,当何升林还是翻过秦岭,从安康过来把书稿放到我的桌上后,我便在空暇的时候,随手翻阅起来。粗看,细读,竟然有了一种冲动:是对何升林声画作品的欣赏,是对我们新闻和宣传的回味、反思、感慨。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电视新闻的创作也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要考虑它的画面和同期声与新闻解说的有机融合,需要用心来做。

翻看着何升林的作品《山水旬阳》,在那一组组优美的山水镜头里,在那一行行跳跃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声画艺术的完美融合,那优美的摄影,那优美的文字,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积累和文学造诣。从影片中,我似乎触摸到一颗真诚的心。生于斯,长于斯,又工作在旬阳的何升林,用镜头,用文字,展示了家乡的各种美,又记录了旬阳的历史变迁。它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山东故乡那片摇曳的柳树林,那道弯弯的河中游弋的鲫鱼群……“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词蓦然在耳边萦绕。于是,我特别在网上查阅了《山水旬阳》,优酷、百度、土豆网……很多热门网站都有这部介绍美丽旬阳的风光片,仅在优酷网站的点击率就两万四千多次。这就意味着何升林已经邀请了两万多人,到他的家乡观赏过那座奇特而壮观的太极城了。

一部以新闻作品为主的集锦,自然应该从中看到这个地方走过的历史印迹。

何升林做到了。纵观,可以看到旬阳人在每个历史节点上的作为;细看,可以了解到旬阳人在社会发展中失败的苦涩和成功的喜悦;回味,可以感受到一个新闻工作者对旬阳的发展、变迁、奋进的思考。那些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在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新闻,那些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作品,体现出何升林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展现山城的变化,让外界认识淳朴而勤劳的旬阳人。这是一个县级台的媒体人很难做到的,但是它是一个记者对社会应该的担当。而这本书,则让读者从中看到了太极城的变迁,看到了太极城在变迁中真实的人和事。

社会生活是由人组织的,社会进步是由人推动的;表现社会生活自然也离不开人。

电视新闻表现人是最难的,它无法像报纸那样描写后由读者自己再想像,它也很难随时记录当时的情景,它更不能让人物把自己的过去再表演一遍。如何拍人写人,如何真实地拍好写好旬阳人,何升林的作品有它自己鲜亮的特色。赵湾镇的党委书记对政府25年前欠农民的豆种款的答复掷地有声:“机构撤了,领导换了,但是政府还在,现在的政府就该解决这些问题!”几句话,一个为群众着想,对政府负责的基层干部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农民种香菇上当受骗赔了钱,盼着能挽回一点损失:“我们这些户现在穷得不得下场,硬是望得眼睛流血!”鲜活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山区农民的焦急和愤怒。那个带着乡亲们发展生产的支部书记陈分新,那个身有残疾的山区义务广播员黄世和,那个红军老祖的守墓人……每个人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出现在一部部电视片里,一篇篇讲述的文稿中,你可以听到他们富有个性的语言,看到他们独特的典型举动。所有这些统称为“细节”的艺术手法,都成为何升林刻画人物的特色,也是他凝聚了心血的观察、提炼和思考的成功。

新闻,永远和社会的步伐踏在一个点上向前走;它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同喜同乐、共荣共辱;这样,社会性的阶段弊病和特点也会反映在新闻作品里。

何升林有的作品也难免有这样的痕迹,个别文章会有几个过度的美誉之词突然跳出来,让人感觉到一丝不贴切;这也是我们宣传工作多年来的通病。改变这种现状很难,但是并不是不能改。看得出来,何升林是在努力地用朴实、真实、鲜活、生动的手法在记录社会,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这也是我们所有媒体人应该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出发,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对繁杂的社会生活多分析、勤思辨,在宣传和新闻的规律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在真实的基石上,把握社会的主流特征,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把真实留给历史。

期待着看到何升林更多、更精彩的影视新闻作品。

2012.2.28于西安

(黄寿先,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记者科副科长、新闻部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现任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从1985年全国恢复新闻评奖以来,先后获得十个全国一等奖:其中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中国电视奖(新闻)》一等奖九个,《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若干。获奖作品有电视新闻、连续报道、新闻专题、电视评论等。电视评论《冬到长安话水利》等作品入选中国传媒大学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