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一)
——旬阳县信用联社富民强社纪实
南靠巴山,北依秦岭。
3554平方公里的旬阳大地上,千峰竞秀,江河环绕。
这就是形似太极的陕西旬阳县城。
在旬阳,有亚洲最大的汞矿资源,被称为中国汞都;
在旬阳,有中国优质烤烟基地,进入全国烟草十二强;
在旬阳,中国黄姜第一县,声名远扬;
在旬阳,更有一支坚定贯彻朱镕基总理“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的讲话精神,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信合队伍。他们架金桥、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支农、富民、强社的发展之路。
支农——信合事业永恒的主题
旬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委、县政府依托县内优势资源,着力培育烤烟、黄姜、矿产、蚕桑、畜牧五大主导产业。在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信用联社从行社脱钩起,就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紧贴县域特色经济,选择优势产业,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包扶责任,为全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全程的金融服务。
烤烟是旬阳县最早形成的优势产业,也是全县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一手扶持的支农重点项目。烟草的生产环节延伸到哪里信用社的服务就跟到哪里。五年来,信用联社累计发放烤烟生产贷款1.2亿元,烟草公司收购贷款3.5亿元,烤烟产量、产值、质量连续7年位居西北五省第一。信用社重点帮扶的14个烤烟大村,已成为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烟草企业的优质烟种植示范基地。旬阳的黄姜从长在深山无人知,到国家中药材规范种植黄姜基地,国家标准示范区。信合系统扶持的35个500亩以上基地村,17个5000亩以上基地乡镇,6个黄姜深加工企业,构筑起了全县黄姜的产业化格局。全县信用社还累计发放贷款2845万元,支持37000户蚕农兴桑养蚕;发放贷款541万元,支持16000户农民发展畜牧业。信贷扶持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活水源,而且形成了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优质高效产业发展模式。1998年以来,全县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8.3亿元,使全县主导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占到70%,主导产业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65%以上,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占70%以上。
“贷款难”“难贷款”,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旬阳县信用联社始终坚持“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优质高效服务三农”,着力解决“两难”问题,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拓宽支农服务领域。1998年,他们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小额信贷支农新举措。对农户开展调查摸底,评定资信等级,核定贷款额度。对发证农户采取年初一次核定贷款最高限额,并实行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对农户万元以下的小额信贷不需担保,凭贷款手册随到随办。首次核发贷款手册70983户,占贷款农户的89.6%。他们同时坚持信贷值周,实行“一厅式办公”,开办“背包银行”,方便农民贷款。这种被农民亲切称为“民心工程”的信贷服务,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县信用联社在满足农户小额贷款的同时,进一步将服务领域拓展到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上。他们首次对全县的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评定资信等级,核发个体工商户贷款手册,制定了《旬阳县个体工商户贷款管理办法》,促进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累计发放贷款1.1亿元,先后重点支持的旬甘二级公路、县城祝尔慷大道、康华园小区、县城菜湾商贸小区、华声大厦、汉江大桥、城区三期供水工程、锌锫砂厂、电解锌厂、汞锑矿等一批重点工程,拉动了县域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3月26日,旬阳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创建信用村镇工作会议,制定印发了《旬阳县创建信用村镇工作方案》,全面开展信用村、乡(镇)、县“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信贷“畅通工程”,着力构建乡(镇)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全县对10万农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经济档案,评定信用等级、核定授信额度,发放贷款手册,颁发信用户牌,目前全县已评定信用等级97471户,发放贷款手册82725册,授信用牌69854户。制定了旬阳县创建信用村镇三年目标规划。
从小额信贷的“民心工程”到信用村镇的“畅通工程”,创新的是服务理念,赢得的是有口皆碑的民心。由市县联社领导在全县第一个授予信用户牌的县人大代表,赵湾镇桦树梁村党支部书记程良军道出了信用社的支农心声。
[同期声]程良军赵湾镇桦树梁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信用社对我们在资金上的扶持,就跟是我们的亲人一样,贷款证就是我们致富的“通行证”。
富民信合人的不懈追求
“要想富,信用社里当客户”。旬阳农民把信用社开展的信贷扶贫“125”系统支农工程,形象地称为要我富的系统富民工程。“125”系统支农工程,就是各社确定扶持一个产值超150万元的骨干企业或项目,两个收入翻番的重点示范村,50个户均收入超五万元的经济大户。这项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培育了一大批精锐的排头兵。
旬阳县健兴魔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9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800万元的县内首家农民创汇企业。信用社从最初的市场考察、技术论证、到手把手地协助企业管理核算,从第一笔170万元的建厂贷款到1200万元的扶持资金,企业的创业之路无不凝聚着信合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像这一类的企业、全县各社每年都进行调查摸底,评估论证,筛选出会经营、善管理、讲信用,并有利于产业化建设的骨干企业20个。棕溪镇王院村是信用社扶持的产业示范村。“村里光棍多,炒菜烧干锅,用钱靠鸡蛋,贫困线难断”是这个高山贫困村几年前的真实写照。信用社在确定扶贫后,累计投入信贷资金820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苦干、实干加巧干。目前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成为全市的小康示范村。像王院村一样,全县信用社瞅准项目,落实责任,每年扶持专业村50多个,经济大户1300多个,做到有合同、有卡片、有档案、有牌子、有帮扶措施责任人的“五有”和资金、技术、指导的“三到位”,通过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效益,一个个骨干企业、一个个经济大户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示范。全县培植的近10万发展主导产业的黄金优良客户群体,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出全市平均水平,247个村达到小康村目标。省劳模、全国十六大代表、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在省市县巡回事迹报告过程中,每次都要把对信用社的感激之情带到报告会上。
[同期声]陈分新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王院人能够致富奔小康,是信用社为我们架起了致富的金桥,信用社是我们农民致富的靠山,我们打心眼里希望信用社越发展越壮大。
强社信合明天更美好
奉献这片大地,植根这方沃土。
民富则社兴。旬阳县信用联社多年如一日,服务“三农”不放松,把富民兴社的种子播撒在旬阳的沟沟岭岭、山山水水的同时,也深深地植根于这方沃土,汲取营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截止2002 年6月底,全县信用社存款达45827万元,贷款达38294万元,分别较脱钩前翻了两番,存贷总量分别占全县金融同业的52.3%和39.1%。脱钩五年来的经营效益是建社45年的4.5倍。连续两年实现社社盈余,荣获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最佳经营效益奖,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信合系统先进单位。2001年,被中国人民银行授予全国支农先进单位。
旬阳县信用联社在优质高效服务“三农”过程中,努力通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塑造一流的企业形象,争创一流的企业效益。全县有26个独立核算的信用社,两个直属营业部,39个信用分社,235名职工。社社实现门柜业务电子化。开通了国、省、县三级电子化结算网络。联社机关办公实现网络自动化,从联社到基层信用社营业办公,职工住宿用房全部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和新建。制定了信贷、财务、廉政建设、金融防险控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县联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兴社理念,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支农富民强社的首要保障措施。联社班子形成了一个“精诚团结、求实创新、克难奋进、勤勉敬业”的领导集体。加强职工培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在全系统积极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报实情、创实绩的“四实”作风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员工苦干的“三苦”精神,培养造就了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开拓创新”的一流员工队伍。
旬阳信合人用心血和才智架起了服务“三农”的金桥。“烟、姜、矿、桑、畜”五龙腾飞的经济强县战略,将迎来旬阳信合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2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此片为陕西省小额信贷推进现场会专题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