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惠农阳光通道
——旬阳县实现惠农资金“一折通”纪实
坐拥秦岭巴山,身居北国江南,浸润秦风楚韵,这里是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旬阳县。
这里,自然造化的中华太极城让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为突破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关注民生,关爱农民,共建和谐。旬阳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惠农资金“县级统一代发、全省通存通兑”,“一折通”让全县40万农民沐浴惠民阳光,奋力创建陕西强县。
旬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力度加大,一项项惠及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相继出台,惠农的项目、种类和资金也不断增多。“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完善,旬阳县在惠农资金发放方式上与时俱进。在经历了从乡镇干部拿着现金上门兑付到农民拿着存单集中兑付初始阶段后,于2006年首次对377万元的粮食直补实行“一折通”,2007年又将退耕还林、迁移扶贫、库区移民补助等8项8615万元资金纳入“一折通”兑付范围。
[同期声]旬阳县财政局局长 夏锡宝
原来的兑付方式存在着资金渠道不畅、管理机构繁多、少数资金兑付不到位、发放迟缓等问题。两年的“一折通”实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没有真正收到“直通车”的效果。如何改进和完善,我们一直在思考。
2008年7月,旬阳县财政局抽调15人组成四个考察组,分赴本省陈仓等3个县区和东北三省、江西、广州等地考察调研,与县境内13个乡镇的千余农户面对面交流,寻找管理科学、对付直接、方法便捷、特色鲜明的惠农资金“直通车”支付方式。
科学的管理决策、缜密的调研,促使《旬阳县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折通”支付方式的实施意见》出台,2008年11月4日,全省首家惠农资金兑付中心在旬阳县挂牌成立,变乡镇兑付为县兑付中心统一直接兑付到户。
在具体实时操作中,将所有农户个人基本资料录入信息库,再按照审批的花名册,逐户逐项目将所有惠农资金全部打入农民账户,率先实现了县级统一代发、全省通存通兑。农民不仅可以在县内28个乡镇信用社和46个营业网点随时取款,也可在全省范围内的信用社兑付。
“一折通”统一运行模式,让旬阳40万农民享受便捷,倍感温暖。
旬阳县按照一个中心统一兑付,资金从国库到中心、从中心到农户两个“直通车”,坚持“资金所有者权益不变”“项目资金管理权不变”“资金性质及用途不变”,实行部门管指标、乡镇管落实、财政管资金的“三权”分离原则,确保政策宣传到户、基数核定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布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补贴兑付到户。
抓管理,重安全,实行阳光操作。旬阳县还专门就“一折通”资金兑付,做出“六个不准”的硬性纪律规定,乡镇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不准擅自改动通知书和明白卡数额;不准以补贴资金抵扣任何款项,不截留、不挤占、不挪用补贴资金;不准他人代领补贴资金;不准拖延兑付时间;不准以任何理由借机增加农民负担;不准更改补助项目和虚列补助对象套取资金。若有违纪现象,一经查实,将追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
[同期声]旬阳县纪委书记 皇甫健
在过去的惠农资金兑付中,曾经出现过截留、代领、拖延等现象,我们县纪委监察局先后对10多名乡村违纪干部予以开除公职、记过、警告等处分,我们深感痛心。建立新的运行模式,采取的是封闭运行,让资金更安全,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从机制上,源头上堵塞漏洞,保护了我们的干部。
在新的运行模式下,种粮农民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资金、退耕还林粮改现补贴资金、退耕还林种苗费、管护费,良种推广、新技术补助资金、农村五保户补助资金、农村低保户生活补助资金、优恤(抚恤)和社会定期定量人员补助资金、生态移民和迁移式扶贫工程补助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农村特困群众生活补助、一次性救济补助和减灾安居工程补助、计划生育奖补资金、其他可以直接结算到户的项目资金,全部纳入“一折通”管理范围。仅2008年,就有12项约2亿元惠农资金打入10万多户农民家庭账户。
[同期声]旬阳县县长 邹俊杰
农民所盼,政府所为。我们推行惠农资金“县级统一代发全省通存通兑”,强化了惠农资金管理,简化了发放程序,减少了发放环节,降低了发放成本,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确保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科学、安全、便捷、及时、足额发放。
“一折通”让农民心里踏实;
“一折通”让资金更加安全;
“一折通”让惠民政策不打折扣。
一项创新之举,一条阳光通道,彰显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传递着改善民生的时代强音。
(2009年新闻专题片解说词。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刊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