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香菇
[记者]观众朋友,又到了香菇收获的季节,可是我县八千菇农却再也无心经营他们曾经充满希望的这个致富项目。面对积压的产品、倒塌的菇架、腐乱的菌料,桂花和神河等5个乡镇政府,把农民的满腹辛酸和失望诉向法庭,状告河南的一家公司。
事情还要从1999年年初说起。当时,铜钱、桂花等无烟乡镇到河南泌阳考察,决定发展香菇生产,并与河南康佳菇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买卖菌种和成品销售的合同。一时间,全县上下出现了兴菇热,10多个乡镇发展香菇近200万袋。
[记者]看到当时这红火的生产场面,谁又能想到如今的衰败和菇农的苦涩与无奈。
(出画面:香菇、菇架、菌料)
[同期声]菇农
做香菇这件事情把人害狠了,把人害得太惨了。我有三个儿子,三家子都是经济困难没办法的情况下才做香菇,三户(投入)47000多块钱,把我那些儿子呀,媳妇呀,全家老小硬是累惨了。指望把香菇做成,可把香菇做板得一干二净。有的还有点把子呢,有了少量香菇的时候,就是没人要。人家庄稼都长得好了,我们这种香菇户没钱买化肥,白地下籽。我们这些户现在穷得不得下场,我们硬是望得眼睛流血。
[同期声]菇农
哎呀,我们这儿后山区,经济都不行。我们家庭还是比较困难,两个娃上学,我这几年生病,花了一万多块钱,病好些了指望弄这个,搞点儿经济把账还了,结果没还账,还窝进去了。
[同期声]菇农
当时三条沟有一户也搞这个东西,弄了两千袋,化了几千块钱,没整出来,出来了价不行,销不出去,两口子吵架,男人想到没办法,吊颈死了。当时镇上号召搞,我们想镇上出去考察了,政府出面牵头搞肯定保险,不会哄人,不会骗人。
[记者]政府有号召,手上有合同,而小香菇却难进大市场,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同期声]菇农
他哪儿履行(合同),他履行的是我们这一方的,我们这一方技术转让费给了,材料钱给了,而他们负责的技术一点儿也没有起到作用,技术没跟上,造成大部分报废。后来可能有10%的成品,产品也不回收。
[同期声]乡镇干部贾自银
因为他有两个了不起的东西把我们骗了,一是以合同保价作为诱饵,二是要把产品都销售给他,这两个要命的东西把我们骗了。当时,到他那儿拉了些材料,现在好多材料在家里搁置,根本用不上,所以我说他是以变卖他的材料为盈利的目的来骗取我们。同时,核心要害的问题是他的菌种,因为菌种我们不懂。但是,技术员也是半胯子,不懂,拿来的菌种当时发放的时候都有很多霉变。很多农户开始是以满腔的热血响应了政府的号召,结果他不仅欺骗了农民,而且也欺骗了我们政府。
[记者]帮农民找项目,政府竭尽全力;为致富干项目,农民耗尽心血。而真正要把良好的愿望变为现实,取决于正确的决策依据。
[同期声]律师张登产
就这样一个虚构的康佳公司,从当时签订合同的时候,他就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到合同签订以后,他也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可见其骗人的本质,要按我国现行《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合同诈骗的案件。我们的考察团盲目轻信康佳公司,我们有关部门又相信考察团,以致在我县好几个乡镇采取不同的形式,号召、鼓动和组织农民来种植香菇,但是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反而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件。究其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未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盲目轻信和不依法办事上。
[同期声]铜钱关乡乡长李发军
我们当时是基于财源方面而开始的,我们想,我们这个高山其他产业没有,而木材比较充足,想有这样一个产业呢,有个发展的想法。今后就要特别是跟外商外地签订合同、谈什么发展项目,要进行严格考察论证。
[同期声]乡镇干部贾自银
农民和政府应该吸取的教训,首先作为选项目要认真,要想一个问题,想一个什么问题呢?那样的好事他为什么能给我们?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八千菇农损失800多万元。虽然犯罪嫌疑人已被收审,但面对菇农茫然的眼神,焦急的神情,怎样才能不再让农民兄弟种下希望而不收获失望,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2001年播发。获安康电视奖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